选型复习题一、选择(5个×2’=10’)填空(5个×1’=5’)1.砌体材料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较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向压力或小偏心压力,而不利于受拉或受弯。2.按房屋竖向荷载传递路线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纵墙承重体系)、(横墙承重体系)、(纵横墙承重体系)、(内框架承重体系)以及(底部框架上部砌体结构承重体系)。3.横墙承重主要楼面荷载的传递途径:板——横墙——基础——地基。(有利于开窗)纵墙承重主要楼面荷载的传递途径:板——梁——纵墙——基础——地基。(不利于开窗)对于进深不大的房屋,有另一种方案:板——纵墙——基础——地基。4.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墙体是受压构件,除了满足承载力要求外,还必须保证其稳定性。5.裂缝的形态有(斜裂缝)、(垂直裂缝)、(水平裂缝)、(八字裂缝)等。可设(拉结筋)防止(裂缝)。6.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7.单层厂房排架结构通常由屋面板、屋架、吊车梁、排架柱、抗风柱、基础梁、基础等结构构件组成。8.(10层和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4m)的民用建筑称为高层建筑。9.筒体结构通常有(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多筒结构)等。10.横墙承重体系对设置(门窗大小和位置)的限制(较小),建筑设计上容易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11.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宜沿竖向每隔400~500mm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或焊接钢筋网片,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每边不小于600mm。12.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房屋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13.楼梯间不宜布置在房屋端部的第一开间及转角处,不宜突出,也不宜开设过大的窗洞,以免将楼层圈梁切断。14.无配筋的砌体房屋高度越高和层数越多,震害就越严重。15.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16.当房屋里面高差在6m以上,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两侧应布置抗震墙,基础可不设防震缝。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房屋高度和烈度不用来确定,一般取50~100mm。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必须设沉降缝。17.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同时应增设基础圈梁。18.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分为(全现浇式)、(半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19.内框架结构房屋内部由(梁)、(柱)组成为框架承重体系,外部由(砖墙承重),楼(屋)面荷载由(框架与砖墙共同承担)。20.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21.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所设的缝是沉降缝。温度缝与沉降缝的缝宽一般不小于50mm。22.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中,在设缝时宜尽可能地将“三缝合一”,应尽量少设缝或不设缝,这可简化构造、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增强结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23.竖向体系宜(规则)、(均匀)、(对称),避免(过大的外挑和内收)。24.建筑的高宽比越大,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抗倾覆稳定性越好。25.不宜在地震区单独使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即需要时可采取框支剪力墙与落地剪力墙协同工作结构体系。26.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变形曲线是介于框架和剪力墙侧移曲线之间的一条曲线,它的变形性质属于(弯剪型)。27.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28.考虑到施工时支模困难,一般不在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两侧同时布置(剪力墙)。29.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纵、横向剪力墙宜互相交联布置成(L形)、(T形)、(口形)等形状。30.钢筋混凝土楼盖按其施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现浇楼盖)、(装配式楼盖)以及(装配整体式楼盖)等形式。3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按其梁系布置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普通肋梁楼盖)、(密肋楼盖)和(无梁楼盖)等。肋梁楼盖按其楼板的支承受力条件不同又可分为(单向板肋梁楼盖)和(双向板肋梁楼盖)。32.L2/L1大于等于2的板称为“单向板”,当L2/L1小于2的称为“双向板”。33.常用的矩形柱帽有无帽顶板、折线帽顶板和矩形帽顶板三种形式。34.对于现浇后张的预应力楼盖,由于自身具有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