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课题:余力学文课节:第三十九课【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余力学文”,《弟子规》当中最后一章节,“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好,齐。(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个“余力学文”就是说,我们前面学过“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六个科目,在学这些之外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们就可以学一些对我们有益处的其他的学问,“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如果一个人不去实践,只学不实践,只是一味地死读书,“但学文”,就会“长浮华”,就会增长我们的浮华、虚华之气,会变得华而不实,“成何人”,那样又怎么能成为有用的人呢?2“但力行,不学文”,如果一个人只是努力地去实践,去做事,但是却不读书学习的话,就会“任己见”,就会固执于自己的见解,“昧理真”就没有办法知道道理的真假,“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心眼口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如果我们正在读这本书,就不要想着别的书,“勿慕彼”,就不要想着那本书。“此未终”,这本书还没读完,就不要去读那一本书,“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我们制定学习的计划,时间可以稍微宽裕些,但是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用功,抓紧时间。“工夫到,滞塞通”,工夫到了,以前不懂的地方,也会慢慢变得通达了。“心有疑”,如果心里边有疑问,有问题,“随札记”,就要随时地用笔记,记下来。“就人问”,向别人去请教,“求确义”,以求得准确的义理、意义。“余力学文”,当我们前面的六科都能够切实地去落实,有时间我们要多读一些书,学其他的一些才艺。读书,要读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看古人写的一些文章,都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古人写文章都不离道德。古人写文章都非常慎重,要考虑这个文章是不是真正地对后人有益处,他才会把它留下来,所以古人的文章是真正能够开启我们智慧的,我们要读文章首选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它是经过几千年印证的。再来,就是要抓紧时间,有的同学说,我一天的作业都很多,我没有时间读书。3在古代有个叫董遇的人,他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性格非常朴实,非常喜欢学习。那时正是战乱时期,他跟着他的哥哥就投靠在朋友家里,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他跟哥哥每天都要去拾柴火,捡柴火,然后背到市场上去卖,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忙于生计,董遇可没忘记读书,他每天身上都带着书,只要是一有时间他就会拿出来读诵。他的哥哥都在讥笑他,想都这个年代,这个时候,你还在那里读书。我们想想,如果我们在那里读书,如果别人笑话我们,我们还要不要读了?(要。)那董遇从来都没有改变,坚持读书。后来,因为他对老子的著作研究得很多,所以,给《老子》这部著作做了注解,而且对《春秋左氏传》也很有研究,也写了一些心得,叫《朱墨别异》。那当时附近的读书人纷纷向他来学习,请他来讲学,他就告诉这些人说,“先读一百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不用讲解,自己就明了了。这些读书人想,说的有道理,可是苦于我们没有时间哪na!然后董遇说了,可以用“三余”,哪三余呢?“冬者,岁之余”,冬天的时候,农活比较少了,是一年里头的空闲时间;“夜”,一天的晚上,也不能出去下地劳动,那也是一天的空余时间;还有就是“雨天”,雨天也是平常的空余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坚持下来之后,就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