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分:3适用专业:文、理、工、管各专业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本科生的成才为核心,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与学生成才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2.帮助学生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3.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依法律己,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4.促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16学时,其中理论课32课时,实践课16课时。章(单元)内容讲课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课堂讨论(习题课)学时实践教学学时总学时绪论42第一章22第二章22第三章22第四章22第五章42第六章42第七章22第八章2复习与总结8合计321648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主要参考书:1.巩献田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2.李树青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3.周全华主编《高校政治理论课参考文献》[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李萍主编《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郑永廷主编《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最后,课内学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