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心理学的若干问题王亚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正文】[摘要]本文对情境心理学的概念、内容、研究方法及其意义作一扼要阐述,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情境论对特质论的批评;(2)人与情境互动论及其研究方式;(3)情境概念的变化趋势;(4)用词汇法研究情境分类学;(5)情境表象及其个别差异;(6)情境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情境心理学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国内介绍这方面的内容甚少,本文试图在阅读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探讨情境心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1情境论对特质论的批评在本世纪40至50年代,人格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内在素质倾向或特质的基础上,首先用类型学术语,后来用特质术语以找到能揭示人类行为的理论。如此的特质模型意味着一个人的信念、倾向、感情、典型的行为方式可被凝缩成一系列有限的人格特质。特质被假定成对预测个人行为具有非常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不仅仅是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般的行为倾向,而且在具体情境中是独立的行为。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格心理学中的一段危机,Mischel等学者对特质论提出了批评:第一,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很少得到证明,第二,特质理论及其评估技术对某一情境下个体的具体行为的预断能力极其有限,第三,特质或其他素质概念只是有关人的认知建构,并不反映实际行为。[(1)]因此,情境论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作为一个非倾向性的模式曾占有统治地位。情境论认为行为由情境强烈控制着。Mischel主张在预示行为时,应该强调能观察的、特定的刺激环境,而不是粗略的内在倾向。情境论因此成为一个对特质论必要的和有理由的矫正物。然而激进的情境论在反对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的作用这一方向上则是走得太远了。最后应该指出特质论和情境论的立场似乎都是误导的。然而强调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即人—情境互动论)作为一个范式而出现,却是促进了一个新的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情境心理学”的勃兴。2人与情境互动论及其研究方式人—情境互动论是情境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互动论在人格心理学中也有很长的历史。在互动论模式上的兴趣可至少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象Angyal,Kantor,Lewin,Murray这些研究者,就已经把注意力集中于有机体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我们后面将讨论的方法上,这些早期的表达和现在的模式具有共同的理论见解,用公式表达为:B=f(P·E),B——行为,P——人格,E——环境(情境),说明行为变量是人和环境(情境)变量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的一种研究范例,就是所谓变异成分的研究取向,即用刺激——反应模式组织的问卷,调查个体对情境变量的反应。这样的S—R问卷,在一系列情境下(如:“你将有一个约会”,“你将在很多人面前作演讲”)测试行为反应。这种方法,使我们有可能确定行为变异归因于情境、个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成分的比例。Bower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变异归因于个人的百分比为13,归因于情境的百分比为10,归因于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百分比为21[(2)]。因此结果清楚地证实了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是行为变异的最大原因。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也可用相关策略来研究,如人X情境的实验设计。这些研究者用自我报告和观察到的材料,来研究在很多不同情境下儿童的诚实。他们发现在道德争论上的意见有相当多的一致性,然而当情境发生变化后,道德行为表明几乎无一致性,这并不意味着行为具有反复无常的特征,而是表明在影响行为的人和情境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Hartshorne和May的重复研究表明了相似的结果,导致这些研究者得出结论:人和情境都不能单独地解释主要的行为变异,因此进一步研究必须重视相互作用。人和情境变量都是独立的变量,互动作用的大小反映了它们互赖性的程度。另外,Mischel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互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认知方法。在他的社会认知学习的阐述中,Mischel提出了人这一变量应该强调对这些内容的测试:认知能力、编码策略、个人建构、计划、结果估计、主观刺激评价,而不是强调对特质的测试。有关人和情境互动的大多数研究方式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