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树》教学案例(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时小花【案例主题与背景】1、教材分析和学情:《爱心树》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大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故事文字纯朴直白,简洁明了,耐人寻味。低段孩子天真活泼,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绘本《爱心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个“爱与付出”的故事,对父母及周围人给予自己的关心爱护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学习在生活中萌发关心他人、感恩他人的想法和行为。2、教学目标:(1)、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像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使其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3)、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感悟大树的无私奉献,感受爱与被爱,懂得感恩。3、教学准备充足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丰富、美化教学内容,适宜的准备材料能使整个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与环境、材料更好的互动,我准备了:绘本《爱心树》和《一只会开枪的狮子》,精美的ppt课件。4、教学思路:本次教学主要分成三个环节:赏读封面,导入活动;分段感受,体验情感;情感迁移,萌发爱意。5、教学手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获得可能多的知识经验,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法:主要根据低段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而采用,通过逼真的PPT绘本、安静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愉悦的欣赏情绪氛围中,教师用丰富的语调,饱含情感的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多种感官,快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2)、观察体验法:利用课件中展示的带有拟人化手法的做画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插图的细节部分,使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树的情绪变化。并通过模仿体验故事情节。(3)、提问法: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文时,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提问法,用问题来联结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一步步的深入阅读。(4)、朗读体验法:学生对于绘本有着极大地阅读兴趣,在他们渐渐熟悉故事情节之后,带上表情把内心对文本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有助与理解文本内容,又能让孩子感受朗读的乐趣。6、教学课时:1课时【案例描述】课前谈话:1、猜谜语:一页一页翻开来,有图有字真精彩,如果和它做朋友,你会聪明又可爱。2、学生说说课内课外都读过哪些课外书呢?送你一本书——《爱心树》1、介绍“腰封”。看看上面写的内容。(1)这本书是2005年度十佳童书。(2)美国教育部评选的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3)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4)在美国有童书的地方就有谢尔的书。2、介绍“护封”,它是用来保护书本的。这护封上有作者的名字和翻译。3、护封的下面才是书的封面。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这本叫《爱心树》的绘本里面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边仔细观察图画,一边听这个动人的故事。引领阅读故事,开启想像闸门A、故事开始了,请学生读“从前有一棵大树”。这是棵怎样的大树呢?B.这棵树怎么样了?它为什么弯下腰呀?C.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用眼睛仔细观察图画,你有什么发现?D.小男孩每天跑到树下玩些什么呢?(1)采集树叶采集树叶会用来干吗呢?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谁能来说说?瞧,大树是怎样做的?(2)师配乐讲故事: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苹果。捉迷藏。睡觉。悄悄地,小男孩爱上这个大树了。因为这棵大树带给了小男孩哪些快乐呢?(3)小男孩非常非常爱它。小男孩用什么方式表达来表达他对大树的爱?树是怎么做的?仔细观察这幅图,小男孩还用什么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大树的爱?师配乐讲述后半个故事。1.“但是时光流逝,时间像流水一样快速消逝。树阴下有什么不同?“孩子逐渐长大”,仔细观察这图,现在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2.大树怎么样了?3.师配乐讲故事。讲到:把它们拿走,盖了一幢房子。大树很快乐。现在这是棵怎么样的大树呢?为什么只剩下树干了还是很快乐呢?4.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终于又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