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憔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罗贯中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文学知识《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比一比!看谁是“铁嘴”?•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完全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空城计》这个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司马懿(yì)城铺(Pù)抚(fǔ)掌鹤氅(chǎng)纶(guān)巾言讫(qì):说完。讫:完结,终了。犒(kào)赏:犒劳赏赐,用酒食等慰劳。笑容可掬(jū):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第一部分(1自然段):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开端(兵临西城)。第二部分(2自然段):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在这一部分中,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语言、行动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发展(临危施计)。第三部分(3、4自然段):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高潮(司马中计)。第四部分(5、6自然段):写故事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结局(孔明释计)。你能在这些课文内容前你能在这些课文内容前标示出小说的情节要素吗?标示出小说的情节要素吗?开端兵临西城(1自然段)发展临危施计(2自然段)高潮司马中计(3、4自然段)结局孔明释计(孔明释计(55、、66自然段)自然段)笑容可掬故做轻松诸葛亮的三次笑抚掌而笑拍手大笑如释重负自豪、嘲笑临危不惧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处乱不惊诸葛亮课文第三部分,转为对司马懿的重点刻画,作者都写了他的什么内容?写所见所思所为,初闻“笑而不信”,既而疑惑不解,而后即令退军。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通过司马氏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疑心病重、骄傲自负。司马懿并非平庸,他对诸葛亮十分了解,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如此“弄险”,对于诸葛亮的长于谋略,他也早有领教,此时他不进西城也并非没有道理,因此不是他太愚蠢,而是诸葛亮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