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杨砚课题组成员:耿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课堂这块主阵地,借鉴外地课改的先进经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教学环境,整体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帮助进城务工者子女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全面发展。在课题立项之初,学校首先做了外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父母的管理方式以及对中学教育的态度),同时重点做好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已经接受初中教育的外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培养以及心理状况)。要求各学科教师抽时间入户访谈,责任到人,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深入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家庭情况、学习习惯,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家长的需求、实际困难等情况,把关心送到每个家庭,把爱心撒给每个孩子,消除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隔阂。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准每个学生的重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找到差距。学校领导随堂听课,检测学生学习习惯,以便全校教师形成统一认识,了解问题,开展工作。综合各班的调查报告,根据数据抽样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中,学习习惯较好的仅21.7%,较差的占78.3%。经过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以下问题:(1)异地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教学不连续性所造成的教育教学问题;受教育的环境经常变化,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系统。语言与生活环境的改变,让这些孩子们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语言障碍,民俗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使这些农村娃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他们不敢张口说话、不爱交流、上课不发言、甚至有的听不懂老师讲课等,沟通显得困难重重,个人情感无法快乐表达,建立友谊成为期待。(2)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品质不容乐观。因地区间教材的不同,城乡教材与教育质量又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不乐观,学生间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学习动力,课上精力不集中,课下不能温故而知新,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差,小组合作探究意识淡薄,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甚至认为读书无用。部分孩子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缺少家长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表现出上学就是为了认识几个字足矣,只要能够帮助父母干活时去干活了,有的刚上七年级就要辍学外出打工。这类学生普遍没有建立起个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品质。(3)进城务工人员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所造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部分家长自己没有受到多少教育,进城后又因忙于生计而疏于管理,家庭教育困难重重:在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调查中发现,初中水平仅占37%,高中文化占9%,家庭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甚至于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教育行为;进城务工人员工作较忙,特别是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子女的养成教育,孩子到城市了,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学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农村自由成习,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行为习惯不良,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行为品质。再加上子女没有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成为网吧常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离开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身边缺少熟悉的亲人和伙伴,不仅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且还饱尝着“单亲家庭”般的无助与孤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处于极度的亚健康状态。调查还发现,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占42%,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等情况比较突出,孩子经常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还有的因城乡入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