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揭示技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个理论体系。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出发,阐述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两大问题。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它虽与科学(Scientia)同属人类的智慧,但二者截然不同,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而Scient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epsteme)。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春秋末期齐人所著《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18世纪末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随着机器和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技能逐渐变为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以至人们认为技术就是工具、机器和设备,这样,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就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多种观点,欧美各国的技术哲学、日本的技术论等对此都展开过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是通过劳动资料即技术手段的中介作用,把人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因此,人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包括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构成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资料包括机器、器具、工具、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线等等,它们是物化的智力。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提起技术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2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问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