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XXX,为排水沟及道路工程。路线自北向南。本工程排水沟长度为.二、设计依据及规范1、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电子地图;(2)、相关技术规范及其他相关资料;2、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6)、《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三、设计主要技术标准1、本工程道路为施工便道四、路线设计张神殿村级道路工程路线长约为616.71m。1、平面线形设计道路沿现状挡墙右侧布置,局部按平面线形拉顺后需填埋部分沟渠,道路右侧新建挡墙与原挡墙成排水沟。2、平面交叉口设计全线主要有1个平交路口,为丁字类型路口。3、横断面设计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本工程路基宽度为3.5m。五、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路基设置1.5%的单向坡自然排水。(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25年。(2)、路基干湿类型的划分:按Ⅳ2区中湿标准(3)、自然地理条件本区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季中冬夏长,春秋短,春季3-5月,雨量同步增长,平均气温16.9℃,降水量438mm;夏季6-9月为光湿高峰期,为旱洪多发季,平均气温26.9℃,降水量820mm;秋季10-11月,雨少光足,平均气温17℃,降水量131mm;冬季12-次年2月,光湿低值期,个别年份受寒潮侵袭,最低气温-4.5℃,最高气温37.5℃,年无霜期271天。终霜期一般年份为2月中旬,全年降雪日数约10天,初霜期为12月初。本地区气候按照最近30年平均高温、低温及雨量划分在1—4—2区。(4)、一般路基设计路基作为路面结构和车辆荷载的承托层,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其设计主要措施和技术要求为:①、一般路段施工时应清除表层松散的杂填土、耕植土或生活垃圾土,再用压路机压实,使性质较均一、密实度较高的杂填土和其下性质较好的素填土层共同作为路基的天然持力层,路基填筑材料采用宕渣填筑。对于低填路段和挖方路段,路基宕渣厚度≥50cm,并予以分层填筑,压实度如见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填方路基0-0.8≥95〉0.8≥94零填及挖方路基0-0.3≥95②、路基分层填筑技术要求:路基及沟槽回填的分层填筑厚度应严格控制,采用宕渣填筑,分层压实厚度不大于25cm。路基填筑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填料的最佳含水率,以确保路基的压实效果和压实度。2、排水沟设计本排水沟工程采用浆砌块石挡墙。(1)、石料应选用结构密实、质地均匀、不易风化且无裂缝的硬质石料。石料的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并应具有耐冻和抗侵蚀性能。尽量选用较大的石料砌筑。块石应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整,厚度不小于20cm,宽度和长度约为厚度的1~1.5倍和1.5~3倍。片石应具有两个大致平行的面,其厚度不小于15cm,其中一条边长不小于30cm。砌筑时应敲去尖锐突出部分,放置平稳,用小石子填塞孔隙,分层错缝搭叠砌筑,砂浆填塞应饱满。(2)、浆砌挡墙施工要求:①、墙体砌筑时宜分皮卧砌,块石大面应朝下,上下层交叉错缝互相压叠,内外搭砌咬紧,保证砌体密实,外坡面平整顺直美观。②、墙体砌筑时应避免通缝,不准外塞石,不准摇大面;严禁采用内外层砌筑中间乱石填心,面层砌筑内部乱石填筑的错误砌筑方法。③、设计挡土墙地基承载力要求达到100pa以上,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对基础换填50cm厚天然砂砾处理。④、挡土墙采用7.5号砂浆砌筑。勾缝用砂浆比砌筑用砂浆标号提高一级。3、圆管涵设计(1)、管节采用平口接头填缝,具体构造:节间缝隙采用沥青浸过的麻絮填塞,外面圈裹两道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或四层沥青浸制麻布,粗铅丝绑扎固定。(2)、基础构造:基础采用C25混凝土,基础底面铺设20cm厚的换填垫层。(3)、基底换填材料的选用要求:当基底应力≤200Kpa时,换填材料可采用中粗砂,当基底应力>200Kpa时,换填材料要求采用级配碎石。(4)、当地基容许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涵洞底地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