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局先进事迹材料“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两句诗是北宋诗人张耒评述黄庭坚诗歌成就时所作。当我们纵观河南博物院考古专家许顺湛先生考古著述轨迹时,用这两句诗评述许先生的理论体系时,再恰当不过了。许先生虽然已78岁的高龄,但仍著述不掇,思维敏捷,站在历史考古的学术前沿,捕捉学术热点,提出新的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他出版了《灿烂的郑州商代文化》、《商代社会经济基础初探》、《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合著)、《河南出土空心砖拓片集》(合著)、《中国奴隶社会》、《中原远古文化》、《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考古论集》、《五帝时代研究》,其中以《中原远古文化》、《黄河文明的曙光》和《五帝时代研究》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许先生根据我国史前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成果,针对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仰韶文化“母系说”的观点,提出与众不同的“父系说”新观点,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争论。这场学术辩论经历20多年,直到1986年,在河南XX县区召开的纪念仰韶文化发现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父系说”才被人们所认同。许先生的仰韶文化“父系说”,揭开了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仰韶文化“父系说”是许先生研究生涯的切入点,他务真求实,谦虚谨慎,顺着历史脉搏去探索文明起源的源头,几十年过去了,他付出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硕果。关于文明的标志,许先生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中作了清晰地、与众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五条标志:①农业生产社会化;②手工业生产专门化;③脑力劳动阶层化;④部落酋邦化;⑤礼制规范化。许先生的五条标志与传统的“三大件”(青铜、古城、文字)不同,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许先生认为,世界上任何文明中心的形成,尽管其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不可或缺这五条,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文明起源新论”。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第1页共5页明是在东亚独立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考古学研究证实,中国的远古文明起源,可上溯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下至夏商的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是一部完整的文明史,外来文化始终不占主要成份。因此,人们研究和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借鉴历史之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十多年来,才迅速兴起了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者以文字出现作为主要标志,认定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为原始文字,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发现有宗教礼仪性质的建筑,如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有的学者依据龙山文化发现许多古城,认为中华文明诞生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有的学者综合文字、古城、青铜和礼仪性建筑,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36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此外,一些中外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由商代二里岗文化开始。由此可见,由于立论依据不同,分歧极大,竞使中华文明之开始相差两三千年。因此,最近有的学者有意避开物质文化因素,把文明的标志视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否出现上,显然,这条路似亦走不通。国家不是文明的同义词。在原始社会,文明促使了国家的出现和发展,一旦国家出现之后,国家的职能又促使文明的发展。由于人们对“国家”的含意理解不同,仍使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因此,许先生的文明起源新论,为我们探讨远古文明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实质上,许先生的文明新论,不仅抛弃了十九世纪摩尔根等人的社会发展模式,而且,亦抛弃了文字、古城、青铜为文明起源的“三大件”的模式。这是许先生治远古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基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探讨,必然引出关于国家起源形成理论的重大课题。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中许先生讲:“我赞成原始群、氏族部落、酋邦、国家这样分期的序列。”并较详尽地讨论了上述几种社会形态转换的一般特点。显然,这个新的分期法与我国几十年来传统的历史教课书中把社会发展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国家的模式有明显的区别。许先生第2页共5页不以婚姻属性划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