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灾救济业务培训材料一、灾情报送重要性:灾情信息是有效开展救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灾害信息能否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报送,不仅关系到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开展,而且也关系到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能否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安排好群众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做好灾情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灾情信息报送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及时、准确、规范、全面的原则,加强和规范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工作。报送流程:灾情报送包括初报、续报和核报三个步骤,全部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报送系统完成。村级灾害信息员向乡镇报送灾情时,要以纸质文件形式向乡镇上报,同时报送救助台账和受灾图片。乡镇向县上报灾情时,一律以灾情快报形式传真上报(必须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遇见人员伤亡等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电话或其他方式,同时报送受灾台账及灾害图片。初报:行政村要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之内上报乡镇,乡镇在接到灾情后半小时内汇总上报县局(坚决不允许上午灾情下午报,甚至前一天灾情第二天报)。续报:在灾情稳定之前,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2-行政村每天8:00之前将最新灾情上报乡镇,乡镇在8:30之前汇总上报县局。核报:灾情稳定后,行政村应在1日内核定灾情上报乡镇,乡镇在1日内上报县局。报灾注意坚持3个原则:初报要快(快速明了),灾情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尽可能详细的描写灾情背景、灾害特点、灾害过程,尽可能准确的填写能反映灾害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续报要勤(连续翔实),必须逐渐详实灾情数据和救灾工作情况;核报要准(全面准确),灾情稳定后,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灾情核报一定要全面、准确,《系统》中填报的各项指标要符合逻辑。快报格式:由于整个灾情报送全部在系统完成,乡镇必须严格按照县局下发的灾情快报模式进行报送,一项内容都不能缺。相关指标解释:灾害种类:常见的有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间:指灾害发生的日期和时间(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准确到时分。受灾乡村组名称:指本行政区域内受到灾害影响,且造成一定损失的乡村组名称。受灾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因灾遇难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员数-3-量(含非常住人口)。因灾失踪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含非常住人口)。因灾伤病人口:指因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受伤或引发疾病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是指因灾受到灾害威胁或袭击,离开住所而转移安置到其他地方,并需要提供紧急救助的人口数量,或因断水、断电、交通中断等原因而生活困难,需提供紧急救助的人口数量(包括非常住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投亲靠友人口+借助公房人口+租住民房人口+搭建帐篷或简易房人口+其他方式紧急救助人口。被困人口:由于自然灾害造成道路中断等原因被围困在居住地48小时以上,生命受到威胁或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需紧急转移或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饮水困难人口:指因灾饮用水困难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需救助人口:指因自然灾害直接造成需政府予以口粮、饮用水、衣被等临时生活救助或伤病救治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已救助人口:是指已经得到政府口粮、饮用水、衣被救济和-4-伤病救治的人口数量。已救助口粮人口=已得到救济粮食的人口+已得到救济口粮款的人口;需过渡期救助人口:指因自然灾害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需政府予以解决灾后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饮水困难大牲畜:指因灾饮用水困难的大牲畜。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块地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一次。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其中粮食作物是指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其他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