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1.《学记》中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指的就是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原则。《学记》中所说的“学不躐等”这句话体现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2.《教师法》从公民地位、思想品德,(教师职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师资格,这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3.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叫做癸卯学制。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5.斯皮尔曼提出的“二因素理论”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的。6.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高;然而,在实验室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内部效度)较高。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恪守的格言。8.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9.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10.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A)A.发展学生个性B.促进温故知新C.加强“教学相长”D.坚持“循序渐进”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D)特点。A.主体性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性3.传统教育学的创始人是(D)A.杜威B.孔子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4.个案研究属于(C)A.历史研究B.比较研究C.调查研究D.实验研究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D)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教学中下列哪个选项的意义(D)A.传授科学知识B.反复练习巩固C.发展智力、能力D.加强“双基”教学7.一名5岁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是6岁,那么他的智商应该是(C)A.83B.100C.120D.1108.下面哪一种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D)A.罗夏(克)墨迹测验B.句子完成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9.遗忘曲线的首先提出者是(B)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伯林D.弗洛伊德10.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A.胆汁质B.粘液质C.多血质D.抑郁质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1.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关系。2.简述教育研究中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的内容。3.好的教育研究课题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四、论述及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1.根据实验研究报告,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一个教育实验的设计、程序是否规范?尽可能举例说明。2.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阅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请问:(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2)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称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被称为成长需要,它能让个体生活更有质量。【命题立意】需要层次理论。★★★★★2.分层随机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