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加快建成科学、统一、高效、权威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按照《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府办函〔X〕165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总体要求,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资源共享、部门合作、测管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保障有力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为推动X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二、建设目标到X年,全县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的监测点位全覆盖;衣托省、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数据平台,构建信息统一发布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协同、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和保障水平;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三、建设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满足我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为主要任务,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和排污单位按照统一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开展监测活动,切实解决不同部门同类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的问题。(一)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跨行业、跨区域,布局合理、统一规范、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涵盖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县环保局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关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X新区、县工业园配合)构建全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包括全县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水质、土壤、声环境和辐射环境在内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现有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优化设置新建城市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积极推动空气微型监测站点建设。(县环保局牵头;县气象局、县住建局、X新区配合)(2)水环境质量监测。建成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全覆盖,人工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城区饮用水安全。加强对我县2个市控(蕨溪沟控制断面、X口出境断面)地表水断面的监测与监管,加密对15个“河长制”考核断面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X新区、县工业园配合)(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根据《X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为重点,以土壤污染详查结果为依据,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X年底前,建成我县土壤环境质量国控和省控、市控监测网络。X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建成完善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结合第二次土壤污染源详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库。(县环保局牵头;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X新区、县工业园配合)(4)声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根据县城城区扩展变化情况,按照《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X)要求,组织开展县城城区功能区调整划定,扩大布点范围,优化调整监测点位。(县环保局牵头;县交运局、县住建局、县公安局、X镇人民政府、X新区、县工业园配合)(5)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配合省、市辐射监督机构开展我县辐射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设,逐步开展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县环保局牵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卫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X新区、县工业园配合)(6)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在林地、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布设生态状况监测点和生态气象监测点,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实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