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空间与层次(一)透视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涉及的美术知识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美术是视觉性的艺术,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来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确立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原则,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材、学情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部分内容。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本课分为两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第二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品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尝试寻找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方法,体验和领会绘画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2、技能目标:运用透视规律来表现身边的景物。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4、重点:如何通过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四、课前准备:教具:课本、课件、课件显示屏学具:课本、素描纸、铅笔五、教学过程: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导入师:同学们来观看下面的几幅照片,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观看、思考目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地面取下的一大块,都是真实存在的吗?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师:这是3D地画。它是以地面为媒介,充分利用了透视原理,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制造视觉上的虚拟立体效果,令观赏者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之所以能出现以假乱真的这种效果,是因为在绘画创作时,充分运用了“透视”这一基本理论。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立体效果,一直是人类视觉艺术的焦点。师:照片里都有些什么?照片中的场景是什么地方?照片中的水沟、荷花、龙头、自主学习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什么是透视?如何利用透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透视有哪些种类?导入课题。(师板书)空间与层次(一)透视一有关“维”的知识、0维:指点,没有大小,只表位置。1维:指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长度可以延伸2维:指平面,有长和宽,没有厚度,只是无限延伸3维:指立体,具有长、宽、厚度,我们所处的空间、看到的世界就是三维的。4维:一个时空的概念,大多数都是指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二、大气透视:参考课本17页小卡片三、空间透视:参考课本17页小卡片四、中国画的透视:属于散点透视,具体分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了解、自主学习五、西画中的焦点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六: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七、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八、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又叫灭点设计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概念,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透视?合作探究课件演示:视频一:海的尽头,水天连接处,一个黑点出现,师提出问题:生:看到一个(1)你看到了什么?黑占八、、八、、(2)黑点慢慢前移、靠近,你们发现有什么生:黑点越来不一样?越大,越来越清晰(3)现在还是黑点吗?生:不是,黑点变成了船。(4)像这样的体验你们在哪里还见过?生:天空中飞过的小鸟生:思考、讨论、举例生:观察、欣赏、讨论。生:画面极具空间感、纵深感。几幅画的共同特点是:近处大远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