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铁的重要化合物》是新课标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第三章第二节第三个框题,是中学的基础知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清晰的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从课标中这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以结构f性质f存在一制法一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的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2、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同时在本章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化学事实去探索物质的性质,再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化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而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网络化。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知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地了解了金属,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有代表性的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重新整合,横向分块,使知识结构非常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指导同类其它化合物的学习。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分析。此次课针对的学生是高中初入学,刚刚学习完化学1(必修)中的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心理,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初步知识,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这节《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里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所以,考虑将课的重点放到铁的氢氧化物以及二价铁盐和三价铁盐的鉴别,从学生的实验基础和对不同价态铁的不同性质的强烈好奇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三、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主张教学以学生思维活动,实践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结论,而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节课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问题探究”“实验探究”“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等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动态建构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1、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达到程度,从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媒体使用方法的设计,本节课教学媒体系统设计为学生实验、板书、电脑投影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