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化管理思考一、公职化管理的含义及村支书的角色定位《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公职“指国家机关或公共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正式职务”,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单纯地从字面理解,村支书公职化管理就是,把村支书转变成国家机关或公共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正式职务的性质(或状态)进行管理。而村支书,众所周知,是党的最基层一级组织的负责人,是基层党委、政府在广大农村的得力助手。就这一岗位本身而言,身份是农民(机关公务员兼职的除外),不是公务员,却很少有时间忙农活;是干部,不是普通老百姓,要对全村数千男女老少负责,却没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拿补助,无固定工资按月领取,很多时候连补助都连续几年无法兑现。他们大多数是正当壮年的劳动力,却没有本村一个弱女工出去“拎灰桶”挣的钱多;他们不少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但即使自己办个企业过问的时间也不会很多。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村支书这一岗位,与“公职化”的内涵都大相径庭,再综观各地的做法,“性质和状态”也都没有转变,尤其是激励竞争机制中的职务晋升、工资保险福利、奖励等核心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所以笔者更倾向于提“参照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把村支书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如果体制上没有新的突破,还是这种说法比较靠实,否则容易引起误导。二、村支书的心理需求及规范化管理的充分必要性那么,目前的村支书管理中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有没有必要实行规范化管理呢。我们先听听村支书的心声:──心理压力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税费改革全部到位,农村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在工作目标上,原来的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要变为现在保农民增收、保社会稳定;在工作方式上,原来的按照上级种植计划要求催耕催种要变为现在引导农民自主种植、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村支书面临着四重压力:一是上级党第1页共6页委、政府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考核指标和内涵越来越多,而且考核标准越来越具体、严格。二是宏观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难以掌握,不少人对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显得力不从心。我市今年在村党员干部中开展的“双带一促”活动把带头富带领群众富提到了更高的位置,给村支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群众对村支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农民群众当前最关心的就是增加收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修桥铺路调田办实事等。如果村支书不敢放手指导农民生产,他们就会认为支书不称职,只拿报酬,不替群众做事;如果村支书积极指导调整种养结构,却碰不到好市场,卖不出好价格,他们又会抱怨。至于办实事,村里有收入还好,如果没有收入,除了向群众伸手,就是外出“化缘”了。第四,对村民履行义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上级党委、政府的任务要布置,而不赋予相应的权力,村支书除了苦口婆心磨嘴皮外,几乎没有凑效的办法。常常是左右为难,两头不讨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时在部分群众那里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工作负担过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后,乡镇党委、政府不好直接对村委会发号施令,就事事抓住村支书不放。加之村组干部交叉兼职以后,村组干部职数减少,村支书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都要管,“生、老、病、死、钱、粮、财”也要抓。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的收缴仍然是跟村支书签订责任书。同时,有些上级部门习惯于过去的一套工作方法,什么事都要支部书记亲自抓,什么会都要村支书参加,什么责任都要村支书负责,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实在有点不堪重负。──报酬待遇偏低。由于资源、基础、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很多的村集体经济仍在3万元以下,甚至还有不少村是空壳村;债权债务问题严重,平均每村四、五十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一年的报酬平均只有四、五千元,许多的村当年还不能兑现,要等到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手机和摩托车的费用一年就要两千多元。尽管有的地方村组干部已经普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投保金额低,将来领取的养老金也不足以养老,所以不少村支书不得不“扁担挑肚肺──心挂两第2页共6页头”。个别地方甚至有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