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理科)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共同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都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都有扩大膜面积的结构C.功能都相同D.都不存在于原核细胞中2.细胞膜表面有糖被,糖被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功能是A.多糖、识别B.蛋白质、保护C.蛋白质、识别D.蛋白质和多糖、识别3.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A.有丝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的末期4.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的高秆品种(易倒状)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A.1/8B.1/16C.3/16D.3/85.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A.4000个和900个B.4000个和1800个C.8000个和1800个D.8000个和3600个6.下面叙述所描写的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的为A.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B.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C.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D.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种与之相对应的遗传密码子B.GT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D.信使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麦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8.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生物个体基因发生突变B.个体基因型的改变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种群中定向变异的出现9.新物种的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改变了基因频率D.产生了生殖隔离10.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顺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B.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C.所谓提出问题就是对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对实验设计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D.设计实验是紧紧围绕假设进行的,是对假设的检验11.植物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都有的现象是A.最终合成有机物B.最终分解有机物C.气体交换D.能量转换12.下列物质,能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13.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B.胃液、泪液、尿液是人体的体液但不属于内环境C.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如上图所示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恒定不变15.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块农田中老鼠数量B.一个森林中食虫鸟数量C.2006年淄博市的人口数量D.生物群落的个体数量16.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一定不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A.肝糖原分解加强B.细胞内糖的分解加强C.蛋白质分解加强D.脂肪分解加强17.有一种疾病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能力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以下哪种病最为相似A.系统性红斑狼疮B.艾滋病C.过敏反应D.感染引起的关节炎18.在蛙的坐骨神经外膜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电流表指针偏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上。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图1,当在图示神经的左侧m点给予一次刺激时,电表的变化是A.先左偏如图2,再右偏如图3,最后恢复如图1B.先右偏如图3,再左偏如图2,最后恢复如图1C.自始至终都不发生偏转,如图1D.自始至终都向左偏转,如图219.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20.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