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二、关于今后我国经济走势的问题1.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从国际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中,既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向上的,也有可能使其向下的。向上的因素包括政府换届效应、灾后重建需求增大,刺激供给。向下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成本上升,包括企业的各种环境趋紧以后,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如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社会保障、通货膨胀使得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这都是促使经济往下走的因素。价格走势,同样也有不确定性。尽管现在cpi有所回落,但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还需要观察。因为成品油和电价调整以后,cpi指数往上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抗震救灾、奥运召开导致的需求增加对价格都有拉动作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和居住价格。资本市场中股市、楼市,走势也不明朗。2.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发展仍然带来很大压力。前5个月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5月末,外汇储备是17970万亿美元,1~5月份增加了26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增幅39%。说明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比去年严峻。从创造货币供给的另一个渠道--国内信贷看,今年前5个月同比多增2920亿,同比增幅在16.22%。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数据看,各类委托贷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增长也很快。总之,单从货币层面看,目前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我们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3.要防止经济的迅速下滑。首先看消费水平,今年的购买力与去年相比,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转移收入也会下降。其次是看投资,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投资达到25.6%,高于30年来的平均20.8%,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投资的需求只有不到18%。而且今年第二季度投资下降的程度很大,尽管可能这次地震灾害的重建工作第1页共8页能增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但还是不抵国家出口导向需求的下降和长三角、珠三角投资需求的下降,以及整个经济景气度下降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下降。4.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滞”、“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所谓“滞”,就是担心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叠加效应”则有可能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泡沫破裂,经济停滞的局面。所谓“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但不担心增长速度,认为只要压下通货膨胀,速度降低一点,到9%左右正合适。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以及地震灾害做出过度反应,就难免出现类似2003~2004年中断刹车、重新踩油门导致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的局面。所谓“滞胀”,就是一方面物价继续攀升,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人员增多。有人提出,只要增长速度在8%以下,通货膨胀在8%以上,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引起“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耕地减少,将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方面,由于国际游资从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场,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所以输入型通货膨胀会越来越明显。认为引起“滞”的因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上一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接近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但同时此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将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二是国外方面,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积累的危机爆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因此,这种观点担心“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从而形成“滞胀”。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走向“滞胀”的可能性的确是在增加。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断地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朝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推移;二是政府管制过度,政府通过行政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过度;三是社会福利过度,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物价只升不降。第2页共8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