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研究VIP免费

2024年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研究_第1页
1/6
2024年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研究_第2页
2/6
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研究摘要。地震保险在国外多震国家是地震灾害补偿的主要手段。我国是地震高发区,应谊加速构建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在地震保险制度安排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和统筹的作用。地震保险的经营主体要高度重视自身的风险控制,积极利用各种工具实现风险的再转移和再分散。关键词:地震保险;危险单位;再保险;风险转移中圈分类号:f84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2006)06—0040—03一、地震风险与损失补偿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围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1831年我国有地震的历史记录以来,至今共记录到6级以上(含6级)强震800多次。遍布于除浙江、贵州以外的所有省份。就浙江、贵州两省而言,也都发生过5—6级地震。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剧。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另据资料显示,我国有60%的国土处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地区,其中地震烈度为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0%。就城市来看,60%的5o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表一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的1990~2000年我国大陆地震及其成灾事件统计。地震可以形成众多直接和次生灾害,严重的破坏性地震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目前我国地震灾害的损失补偿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民间捐助,补偿程度极为有限。主要解决公共设施和最困难群体的住房恢复重建,一般公众和企业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补偿。在国外,较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新西兰等)通过建立国家地震灾害保险计划,作为地震损失主要的经济补偿手段,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在我国,虽然1998年3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第1页共6页但一直没能建立起国家统筹的地震保险计划。二、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发展现状由于地震事件的大灾难、大范围、小概率特征,地震灾害保险是一项特殊的财产保险业务。国内保险业对地震责任的承保,在风险认识上有一个前进的过程。在1996年7月以前,由于缺乏对地震巨灾风险的防范意识,我国保险业一直将地震责任包括在企财险的保险责任之内,而且在费率中也没有单独考虑地震责任的风险因素。由于逐渐意识到地震损失的突发性、破坏性和保险赔付的潜在压力,当时负有保险监管职责的中国人民银行下文规定,自1996年7月起。将地震责任从企财险的保险责任中剔除。应该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初期,由于地震风险对保险业的巨大偿付压力,在缺乏科学的精算依据,地震巨灾可能带来的损失无法控制等状况下。停止地震风险的承保是正确的。但这种对市场供给的强制性抑止无疑不符合市场化原则,也不利于国内地震损失分散和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建立。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风险转移者对购买地震保险业务的要求与日俱增,迫于形势和市场需求,近几年来政策有所松动,保险监管部门允许保险公司以附加险形式承保地震责任,但禁止零保费承保。日前保险市场承保地震责任的基本情况是。一方面,随着保险业风险防范意识逐渐提高,国内保险公司对地震风险持谨慎承保态度;建筑工程险包含地震责任,企业财产险需要另行特约承保,而家庭财产险、机动车辆险等险种则将地震风险列为除外责任。在承保实务中,基本上也采取了限制保险金额、设置绝对免赔率、高比例分保等控制地震赔付风险的措施。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多少显得苍白。加之国内保险业没有独立的地震保险产品和费率,地震保险以扩展责任或附加险的面目出现,更使地震承保风险的控制措施流于形式。在一些业务的争夺上,保险公司往往投客户所好,以免费赠送地震保险责任为优惠条件,使实际净费率不升反降。以上情况说明,国内保险公司对地震风险还缺少成熟认识,对地震风险的保险处理显得经验不足和随意性大,多数地震责第2页共6页任的承保公司对地震风险抱有侥幸心理,在实务操作中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要么控得过死,要么放得过松。而地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