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招生数量不断扩张,与此同时,在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一方面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与理想的期许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与诸多问题。[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蓬勃发展,据20XX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1]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超过了13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给予的普遍关注和支持。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即便如此,相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量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相较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重要性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实际认识程度严重滞后对普通民众而言,“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追求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高职教育成了“次等教育”的代名词。事实上,在教育系统内部,职业教育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下里巴人”,既没有义务教育那样备受重视,更不像高等教育那样“阳春白雪”,这种歧视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无论是在资源的占有上,还是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上,都难以享有应有的待遇。[2](二)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各类成人院校、中等职业院校转制或者升格而成。很多高职院校自第1页共5页身办学定位不清:一是有些高职院校对怎样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认识不清,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甚至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二是很多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缺乏了解,结果把高职教育办成了膨胀的中等职业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降格为中专甚至职业高中教育。种种偏差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匹配,人才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生产要求。(三)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师资力量匮乏我国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合并组建而成,这些院校本身基础普遍较差,改制后,又逢上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办学规模显著扩大,招生人数明显增多,但是办学条件却没有及时跟进和改善,导致教育资源严重缺乏。1.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实验实训场所等硬件设施缺口较大,突出地表现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和实训场所设施条件落后,功能有限,缺乏真实、综合性强的训练环境,直接影响了人才技能素质的培养。2.师资力量匮乏。许多学校的师生比还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紧缺。从企业、行业上聘请来校上课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和操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的匮乏以及授课经验的欠缺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还难称得上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四)行业、企业参与不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对于合作办学缺乏利益驱动,校企合作缺乏政策和制度支持,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往往是基于一时之需产生,或者因为企业领导与学校具有良好私人关系等而发生,导致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合作上,企业不能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来。[3](五)生源素质危机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决定了这个群体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好多学生学习上被动懈第2页共5页怠,生活上自由散漫,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缺乏参与热情,这样消极的状态,给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如上诸多原因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社会认可度低,高等职业教育被打上“次等教育”的烙印,丧失了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