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思考摘要。长久以来,我国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使“城市病”和环境污染蔓延,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生态城市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城市建设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生态城市。生态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社会至关重要。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可以有效避免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巨大压力;减轻城市土地、水供应短缺问题;有利于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有利于创建生态文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这一创举为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生态文明基础、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环境基础,通过生态城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一、生态城市含义及特点(一)生态城市含义。生态城市是一个特殊的、人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指充分应用城市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所建成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整体优良、生态良性循环的复合体。(二)生态城市特点。“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第1页共4页一方面是指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了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可持续理念,在不断的城市化建设中追求和谐,关注未来,强调整体,实现高效。二、我国在建立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困境(一)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随着大部分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地表水水质状况严峻,部分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可用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空间越来越紧凑。(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十三五”期间,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全国城市gdp的急速增长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各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趋势却呈现不一致、不协调的怪圈。对20XX年我国首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图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相对滞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见表1)。20XX年全国各省(区、市)平均绿色发展指数为79.16935,其中,北京、福建、浙江、上海等17个省(区、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宁夏、西藏、新疆排在最后三位。北京、福建、浙江、上海等东部10个省(区、市)中,超过半数绿色发展指数排在全国前10位,这些省(区、市)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尽管东部沿海地区受环境质量、生态保护两个方面的影响较大,但鉴于环境治理、增长质量、绿色生活3个方面普遍好于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指数整体较高。其绿色发展指数体现出沿海发达省(区、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技术水平突出等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整体偏低,其中天津、北京、河北3个省(市)分别排全国倒数前3位。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处于中游位置,受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3个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大,且公众满意程度普遍较低。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超过半数以上的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