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摘要。分析铁路编组站信息化建设现状,指出铁路信息化设计仅限于追随岗位与职能展开,最终会阻碍运输生产组织布局调整与发展。为此,论述了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的总体目标,并对铁路编组站信息化重新定位,提出调度计划的综合管理、执行过程管理和历史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决策。关键词:铁路;编组站;信息化;综合集成自动化1编组站信息化现状(1)侧重现车管理。目前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比较普及的是现车管理系统,解决了预确报收发、现在车与调车计划管理。而计划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并未成型。尤其是车站调度指挥使用的车站技术作大表(运站一)与车站班计划大表(运站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实现计算机管理。铁路局或车站尝试研发的作业大表铺画子系统有投入实用的个案,但目前是自成独立系统,主要用于写实,难以形成计算机辅助调度的实效。(2)计划信息仅纵向统一。编组站的调度计划虽分层次、分功能管理,但各项计划之间是紧密耦合、互为前提构成链接与因果关系。目前这些内在联系是建立在车站人员相互间默契或上一层管理的基础上。车站信息化建设看似围绕岗位职能进行管理,实际上形成的是相互绝缘、信息不共享的各种子系统,如行车调度计划子系统、货运子系统、现车子系统等,虽然这些子系统能够实现铁路局至车站的沟通,但编组站信息化的横向联系却彼此是“孤岛”。又如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已普遍应用,车号信息已进入全路系统,甚至编组站到达列车中的每一辆车数据,均可上传至铁道部数据库,但在现实中很难应用于车站自动抄车号业务,这是因为车站的确报与atis分属两个不同的子系统,相互信息不易共享。同属于tmis下的各种子系统,如果不能实现车站级的一体化,则也很难实现信息共享。(3)管控分离。多年来,编组站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等基础技术的发展脱节,结果信息基本上是人工录入,而且信息的流动全靠人为推动,信息自身不能按运输第1页共14页生产过程自行流动,使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受到人为因素制约。过程控制系统是各种计划的最终执行环节,蕴含着大量实时、准确的自动信息。车站信息化管理应与控制系统的计划信息整合在一起。(4)难以提供决策功能。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无纸化办公问题,即使设计有局部决策功能,也因信息缺失而无法正常使用。这种现象表面上是因为所需决策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连贯性问题,实质上是信息化规划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5)阻碍业务流程再造。我国现行编组站信息化主要采用面向个体模式,这是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其结果是在车站信息化后,计划间的链接、执行工序间的链接、计划的部署、实际执行掌控等,仍然要大量使用调度电话或口头交流,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共享与数据通信的优势来改善调度环境。当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生产流程再造、业务重组,如果铁路信息化设计仅限于追随岗位与职能展开,最终将阻碍运输生产组织布局调整与发展。(6)计划管理静态化,兑现率不高。车站作业计划由铁路局产生与下达,并在车站层层细化与部署,最终得到执行。如铁路局编制下达日班计划、本务机计划,编组站内自产的班计划及阶段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调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目前编组站仅有列车预确报、调车计划、铁路局列调接发列车部署等信息相对准确,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工作内容,与之前的计划可能相差甚远,兑现率较低。不少编组站对车站班计划与阶段计划编制流于形式,仅用于记载实际。(7)基础信息化缺少根基。我国编组站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以郑州北编组站yis系统为先驱,时至今日,车站信息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尚未解决。编组站作为全路货物列车组织与调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源头,是基础信息根基。编组站调度计划信息直接影响一个枢纽、乃至整个铁路局的运输生产计划与实施,没有编组站这一基础层信息的全面、正确、合理、有效的管理,铁路局的统一领导与管理将是空中楼阁。2绾组站clps的总体目标以成都北站为例,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的第2页共14页总体目标如下。(1)调度计划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