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合格党员有多远我离哈佛学生有多远,我离精英有多远进入大学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刚进入大学时,内心带着许多美丽的憧憬和梦想踏入大学,希望在大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许多新生的眼中,大学就是通向未来的阶梯,拿到毕业证书后就能在社会中证明自己。但是,中学时期的老师们总是说:“现在先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再玩也不迟。”所以身边有部分的同学,都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去混过大学生活,他们认为毕业证书只是给父母的一个交代。体会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的生活后,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的差距。个人感觉无论在精神状态还是其他方面,整个人都好像被拖拽着走,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计划做什么。每天只是机械着去吃饭,上课,过着课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并不是很高涨,只能够眼睁睁着看着一天天过去自己也毫无收获。虽然内心焦急却无能为力。我觉得大学的生活比高中生活的压力大多了,每天都好像有股无形的压力压在自己的身边。高中时期虽然不愿意学习,但是老师每天都不厌其烦地敦促你去学习,缺交作业,考试不及格,老师都会耐心的跟你讲道理。在大学,没人敦促你学习,挂科要补考,未来还有就业问题在等着你,一切只能依靠自己。在生活上,我觉得大学的生活比高中寄宿的生活更多的自由度,作息时间比较有弹性,自主度较大。读完《哈佛学生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有着一个新的认识。在我心中的美国教育制度都是比较自由,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培养对知识的兴趣为目的,家长多以鼓励孩子的手段让他们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而且他们有着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去扩宽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知识面。美国的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跟随着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选择他们未来的道路。在中国,有个传统的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改变未来的唯一出路,我们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在凌晨的哈佛大学读书馆里,依然有埋头苦干的学生。在书中提到,在美国,第1页共4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在大学四年里是最苦的,原来所有的精英教育都必须要吃苦。对比中国的孩子,一上大学意味着解脱,他们一下子就放松了。相对美国学生而言,这就是他们拼命积累知识的四年,在这四年的勤奋中,积累了人生的能量的黄金四年。哈佛的学生认为想要超越别人就要花更多时间去学习,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才能超越别人。除此之外,哈佛的课程多而紧密,学生都要花费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为自己的课程做准备,这样也锻炼了他们的毅力。书中还提到,美国教育的聪明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高中阶段,美国的学校是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中国是填鸭式教育,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会厌倦,甚至害怕学习。这样就是中美学生对待大学生活产生思想、态度、行为上差异的原因。哈佛图书馆有条训言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和哈佛的学生对比,先不从知识的丰富度来比较,就学习的态度而然,就远远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常会有着我不想做的心态,懒惰和懈怠是生活的毒药也是失败人生的基因。哈佛学生的大学四年生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明白到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如何地美好,也不如我们抓紧时间在今天做些实际有用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积少成多,有朝一日也会有收获的。大学的阶段是一个修身立世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抓紧时间定立自己目标的时期。作为一个年轻人,没有目标,没有志向,在这个快速进步社会是会很快被淘汰,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