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旅游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在*,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并不轻松且极具挑战性的话题。近几年来,市里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市委形成的有关决议、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中,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行业,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从宏观上为全市旅游业定了基调,表明旅游工作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毕竟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客观上看,无奇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资源也有待进一步开发,一马平川的农业大市,一度被认为是资源禀赋较弱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确实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2005年度统计数字显示,全市旅游业收入、旅游人数虽增幅排在前面,但位次分列全省14位、12位,落后于聊城,并且首次被滨州超越。特别是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1.5%左右,远低于全省5%的平均水平。旅游对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全面拉动作用,对于相关产业的强力带动作用,对于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于和谐*,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作用远没有显现出来。面对全省乃至全国特别是周边市地如火如荼的旅游业发展大好形势,我们不禁有些焦虑:*旅游,路在何方。回顾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国家第一轮旅游发展大潮,这一阶段,旅游拼的是地域优势、老祖宗留下的家当,是以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海洋、瀑布、沙滩、森林、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庙宇寺观等为旅游的主要内容,由于先天不足,这第一桶金*没有捞上。往者已逝,来者可追。在新的世纪,形势变化、市场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旅游业的资源观、产业观、市场观都在悄然发生变更,休闲、度假、娱乐、康健等专题性之旅应运而生。一种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于是如何从战略上为*旅游业准确定位,就成为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在为*旅游会诊、第1页共10页号脉、出方子、想法子,但是在发展出路、主打方向、出什么牌、走什么路、唱什么戏、举什么旗这一事关旅游业定位的大问题上,专家、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颇费踌躇。比如说,有德之州、大德之地、运河名城、鲁北田园、七彩*、中国太阳城、美食*、购物*、休闲*等等不一而足,哪些品牌更适于*旅游业呢。我们面临抉择。吃饭穿衣亮家当,解决这一问题,似乎需要把*放在全省、全国旅游大盘子中统筹考虑,认真分析*发展旅游的周边环境、优势、长处、特色、不足、短腿、潜力等诸多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研究旅游规律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律,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符合实际的判断。如前所述,地处平原、农业大市是我市地域特征,农业、林业、水利、渔业、温泉地热资源有一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两湖(得月湖、仙人湖)、三区(新湖风景区、锦绣川风景区、运河风景区)、四园(东方寓乐园、金荷园、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临邑红坛寺森林公园)六点(皇明太阳能博物馆、*扒鸡集团、禹西生态园、平原世纪风农业生态观光园、乐陵希森集团、乐陵枣园等全国六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规模初具,以农业生态休闲、城市中央休憩区为特色的基础框架正在形成,配套的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康乐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使得*作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地的形象日渐鲜明。我市临近济南、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可以满足不同客源层多样化市场需求,特别是以农业生态、城市休憩为主题的休闲之旅,可以使游客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纵情田园、返朴归真,体验、感受、领略天人合一的独有魅力。我们完全不必为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三无大型主题公园、人文景观而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而应形成共识,尽快把上述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旅游的胜势,把田园*、七彩都市的品牌树起来,全力以赴进行打造,从宏观角度、战略高度上予以确认。以目前我市的财力、精力、能力,面面俱到,势必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聊城以优美的城市风光、城湖一色与名胜古迹结合,先声夺人,抢占先机;滨州近年来实施大项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