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爱莲说》公开课教案《爱莲说》公开课教案《爱莲说》是北宋散文家周敦颐的代表作。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明哲保身的生活看法,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喜闻乐见的传世佳品。: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第1页共12页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育;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多媒体: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第2页共12页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调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漂亮、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殊宠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学习文体;说;是一种争论文的文体,可以干脆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第3页共12页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三、录音范读课文?提示:在听的过程中,留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观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留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第4页共12页;鲜;xiǎn少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说;—;爱莲;。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宠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第5页共12页焉;。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由此引出以下问题)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学生探讨得出结论,老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行亵玩;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终一个短语第6页共12页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莫非他仅仅是宠爱莲花的外形吗?(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第7页共12页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行亵玩—自尊自爱,令人钦佩)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宠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其次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第8页共12页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像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观赏莲花。?我们在确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看法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事实上是从第9页共12页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