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长征路精神参考心得_学习长征精神参考心得体会【五篇】重温长征路精神心得体会【1】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场离开江西瑞金进展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通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确实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从100万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为纪念中国*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成功80周年,并进一步深化推向上海作家、党员“深化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单位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我有幸作为第二支队的一员参加了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历时10天,行程普及贵州、四川二省,行迹遍及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遵义、赤水、镰刀坝大草原、雪山和泸定桥等地。我们首先到达遵义。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党的历的一个严重转机点。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全面、系统的理解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当听到红一方面军5过雪山、红二方面军8过雪山、红四方面军更是13过雪山时大家都震惊了。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不仅要冲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与极为险峻的自然环境作殊死斗争,他们以坚决的革命信念和坚韧的革命意志,团结互助,翻越了20余座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奇观般地走出荒凉人烟、纵横六百里的茫茫沼泽地。这份信念、这份坚持,令人动容。长征是在极端残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施行的战略退却。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有波涛汹涌的江河、巍然屹立的雪山、茫茫无边的草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饥饿、酷寒与疾病的威胁……。在如此的逆境中,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制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原,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获得了长征的伟大成功。能够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红军将士为什么能够忍耐常人难以忍耐的痛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的确实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随后我们顶着烈日,来到了赤水河边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这里的气温直逼36℃,一下车,立即感到热浪扑面,站在太阳坝中,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大家高举着红旗向纪念碑致敬,并倾听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现场述说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辞别了贵州我们第二支队到达了四川,立即转战假设尔盖大草原,平均海拔3500米,气温也从36℃下降至2℃。尽管我们是坐在车里,也一路往身上加着衣服,但长途的奔徒、骤降的温度以及高原反响依然令我们部分队员产生了不适。遥想当时,山上终年积雪,酷寒异常还缺氧。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发动下爬山。面对高度酷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本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酷寒,如今红红的辣椒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人们常用“假设尔盖是红军长征通过的地点”这句荣耀的话语,来说明假设尔盖与中国革命的非凡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其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则不仅是说悲壮的红军长征“过草地”是在假设尔盖,更在于说明巴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窘境包座战役打通了成功北上的道路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了红军“三过草地”。正由于假设尔盖地区为党和红军战胜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危机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必定地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道上的三大主力得以重振旗鼓、同道北上的起点,这确实是“红军长征与假设尔盖”的独特内涵,并具有了无可代替的历史意义。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雪山和湿地草地是如此的漂亮,但在当时,这些沼泽地侵吞了多青年轻战士的躯体,有多少战士如雕塑般永远矗立在雪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