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的应聘求职故事来美十多年,求学就业不免艰辛,但一路走来也还算顺当。于今已届不惑之年,虽未功成名就,倒也安居乐业。偶尔夜深人静之时,酒过三巡之后,独自抚今追昔,不禁感慨,酸甜苦辣尝不尽,风雪兼程自有乐。话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尽管当时美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市场低迷,但我很幸运。第一次求职便旗开得胜。当年博士论文尚未答辩完成,离预期毕业也还有整整一个学期,我口袋里却已经揣了一份大学教职的聘书,而且还在左顾右盼,挑肥拣瘦,忙于应付其它接二连三的求职面试。思前想后,左右权衡,最后还是决定应聘到俄州的一所私立学院任教。毕业典礼后的第三天,我将一个人的全部家当塞入土八路(subaru)的老爷车,便一路高歌,日夜兼程直奔m学院。m学院位于俄州东部的一个小镇n,是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其文理学院享有良好的声誉。所在的小镇n也因为是美国宇航员和参议员约翰。格林的故乡而名噪一时。接下来的日子里,找房、备课、上课、开会、写作忙得不亦乐乎,生活倒也充实。第一个学期很快就在紧张忙碌中悄然而过。圣诞节假日,独自一人无意远游,也想借机调整身心,养精蓄锐,为春季学期的教学研究作好准备工作,为日后晋升终身教授加倍努力。也正是在这工作后的第一个寒假里,我开始了个人留美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跳槽行动。假期一开始,我不分白日黑夜地闭门昏睡,好不悠闲自在。一日梦醒时分,饥肠辘辘,拉开冰箱一瞧,已然弹尽粮绝,空空如也。为解决温饱,我于是匆忙驱车上路找点吃的。来到小镇上,各家门户紧闭,俨然鬼城。只有处处张灯结彩的圣诞装饰才提醒我这时正是各家团聚尽享圣诞大餐的平安夜。顿时感觉好不孤单凄凉,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真可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强抑制住自己的伤感又绕镇兜了一个来回。猛然意识到,原来十分可爱的小镇竟是如此偏僻,荒凉,渺小。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更准确地说是学院镇,因m学院而建成,已有150年的历史。全镇总人口约5000人,其中一半是m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工。每到学校放假,人去楼空,小镇都无一例外地上演空镇计。整个镇子由一条不第1页共3页足千米的主街和几条细短的支街组成,主街上只在临m学院门口处有一个交通灯。镇上除有一些个小型的pigglywiggly,subway,mcdonaldX39;s快餐店和两个加油站之外,剩下的就是个体户夫妻店,中餐馆更是海市蜃楼,要想吃到炒饭春卷那样的美式中餐于我而言也是白日做梦。幸亏当初自己孤家寡人,一人吃饱全家饱,全家饥寒一人受。平安之夜,饥寒交迫。一不做二不休,当机立断直奔30分钟车程外的z城。风驰电掣般到达z城后,沿主街而行,毫不犹豫地进入了映入眼帘的第一家中餐馆。三下五除二,一阵饿虎扑食,风卷残云,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饭后与一华裔服务生闲聊,说起在小镇找饭的经过,本想博得一丝同胞的同情,不料他若无其事地怪我:谁教你当初来到这个连鸟都不拉屎的小地方呢。。好一个自讨没趣。酒足饭饱之后回到小镇的家里,辗转反复难以入眠。人说留美是洋插队,可我分明是个纯粹的回乡知青,只是从中国的农村来到了美国的乡下,而这俄州小镇比生养我长大的中国集镇还小。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难道当初意气风发留美苦读为的就是这种宁静孤单的田园生活。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一个跳槽的计划就这样在一夜之间酝酿而成。紧接着便开始搜寻征职广告,整理申请材料,寄发求职申请,焦急等候消息。有过一次成功的求职经历,加上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次求职信心十足,况且还骑着骡子找马哩。果不其然,二、三月份间,面试电话接踵而至,其中很快定下去南方的g大学面试。g大学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州立大学,学生人数是m学院的六七倍,其所在的大学城也比俄州小镇大了十倍,如果能进入g大学的话,我也会由回乡知青变为知青返城了。心中窃喜,对这次面试也十分慎重,力争马到成功。那年冬季,天气很反常。三月中旬已是快放春假的时候了,突然北极寒流由加拿大南下,美国从中北到东南部迎来了所谓的世纪暴风雪。俄州小镇一夜之间银装素裹,风雪交加,停在户外的汽车被积雪淹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按时赶往g大学面试,我毫不迟疑地顶风冒雪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