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指导学生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的含意,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故事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多媒体引入:播放抗美援朝系列故事片片段。2.简介历史背景: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本文就反映了这个场面,文章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3.揭示课题:打开书,看插图,列车即将启动回国,志愿军战士探身车窗外,挥手致意,微张的嘴唇传达着一个声音:(读题)再见了,亲人。二、学习交流,课前预习1.交流生字词的预习情况。2.交流初读课文的体会。三、反馈小组交流1.生字词。(1)指出读音易错字:“暂”不读;“谊”(yì)不读(yí)。混(hùn)是多音字,多读几遍。(2)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暂时、昏倒、情谊、捣米谣、侦察员、混进。重点说一说区别:谣、瑶、摇。(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2.读课文。四、感悟依依惜别情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3.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中又明白了什么?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4.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归心似箭”。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5.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五、了解“亲人”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1.默读后交流。大娘:洗补衣几夜不眠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2.“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了哪些人?(老人、小孩、中年人,即朝鲜人民)小结: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下节课再体会。六、课后作业1.抄写12个生字;2.听写生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景引入,感受深情利用多媒体出示文中两幅插图,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二、读中悟情,学中悟法1.自学感悟。为何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如此依依惜别,如此难以分离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把文中体会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学生自读后谈对三件事的体会,可不分先后,教师相机进行重点引导,并引导其在读中加深进一步体会。)2.重点体会。(1)抓重点词句体会大娘的深情。交流: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①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②齐读这句话,你领悟到了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顶、冒、穿”等词可看出。)交流:我们还记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