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宿儒()攒成()敛()脑髓()桑葚()斑蝥()秕谷()拗()锡箔()()人声鼎沸()倜傥()()盔甲()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秘密)B.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把枕头垫高睡)C.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正派)D.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人声喧闹)3.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B.晾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B.支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B.放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B.系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B.拉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收B.拉C.抽),便_______(A.捉B.逮C.罩)住了。表达效果:4.填空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节选自,作者原名。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5.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B.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详写。C.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的。D.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6.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二、文段练习。又到麦浪翻滚时周霞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②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③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⑤麦收时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