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支点”润物无声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郑嘉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班主任是条扁担,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要求”的箩筐里已被教学任务塞得满满的,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心愿”的另一头儿,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几多殷殷的期盼。学校的金科玉律,学生的成长难题,常把这扁担压得前起后伏,摇摇颤颤。要保持这扁担的平衡,班主任要时时刻刻以厘以毫计算扁担的长短,精打细算地找到这扁担的支点。的确,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评价逐渐多元化,对学生的要求全方面了,那么对老师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面对工作的要求和学生的期盼,如何找到这“扁担”的支点是当代班主任的开展工作的敲门砖。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在一年的工作中有很多感触。在我的理念中,一直坚信没有笨学生,只有习惯不好的学生,可是有这样一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们班一位学困生,我把他学习成绩落后完全归咎于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在我们的交流中我总是会说:“你很聪明,相信你会更好,希望你努力别让老师失望”。这样的鼓励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效果,面对他一次次的考试不尽如人意,我有些失去了耐心了,面对他,言语上少了耐性,目光中多了严厉冷峻。一次习作中,他用并不通顺的句子写到:我真希望我可以聪明的,那就可以不让老师失望了。看完之后我的眼眶竟不自觉的湿润了,首先是自责,然后静下来反思:为人师者,是否有蹲下身来想想孩子们的“力不从心”?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确实,现实的说,并不是每一位孩子生下来就会读书、会学习,对待学习,也许他们并不排斥,甚至主观上很愿意学好,也有努力约束自己,但就是没其他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有成果。很愧疚的说,由于是一名新老师,年轻气盛不服输的我很多时候把自己工作上的压力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揠苗助长”在我的教育中鲜有出现,反思一年的工作得到的结论是:急于求成是教育的大忌,润物无声才是教育的真谛。如何做到“润物无声”而又找准“支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播撒关爱,构建和谐。为人师者,三尺讲台就是你的舞台,学生就是你的观众,因此,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有伤自尊心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俗话说: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功。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尽量避免由于我们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在课余时间里,主动亲近学困生,这也是对学困生的激励。因为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周围的人际环境较敏感,特别在乎老师、同学对其的态度。二、言传身教,严于律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即教育首先应该是“成人”的教育。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而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教师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穿戴整洁,那班主任老师首先在穿戴和仪表上就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引导同学们正确的穿戴习惯;我们总在教育学生不应该浪费粮食,浪费是可耻的。说教式的灌输显然是费力且无效的,当我每天和学生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总是坐在班级的最醒目的讲台边,让学生能看到老师是从来不浪费食物的,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