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兰炼二中史丽丽教学设计理念: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课标的理解:1、本课是在讲解地质作用之后,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案例,其内容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2、教学的重点在于向学生强调地理能力的形成,而应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内容包括山地的形成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两部分。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图及分析表格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例说明山岳的形成及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探究法、图文结合法等。设计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山地的形成》,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朗读学习目标。学生朗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及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约10分钟时间)这位同学朗读的非常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导学》,通过阅读课本73—74页完成自主学习区。学生阅读课文,自学完成《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区的内容。时间到了,我们请几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他填的是什么。被叫到的学生告诉大家他填的内容。探究一:板块构造学说大家都填的非常棒啊,下面我们来探究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板块构造学说,教师展示“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学生看图。全球共有几大板块?六大板块板块的名称及相对位置同学们一定要记得很清楚,请同学们在课本73页图4.10中画出赤道,观察赤道穿过的板块有哪些?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及一个小板块。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而且板块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小板块,比如同学们所说的这个小板块叫做纳斯卡板块,隶属于南极洲板块,从图中再观察,板块的边界有几种类型?在不同的边界上板块是如何运动的?会形成怎么样的地貌形态?两种,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在消亡边界上相互碰撞、挤压,会形成绵长的褶皱山系,而在生长边界上做背离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PPT展示地中海、红海图片,数千万年以后地中海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红海呢?地中海会变小甚至消失,红海则会不断扩张。我们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