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法制工作调查研究报告建设“法治**”的调查与思考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我县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来实现“法治**”这一目标。从近几年我县的法制工作的实践情况看,各乡镇各单位依法治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其他先进县区和单位相对照,建设“法治**”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此,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笔者先后到我县十个乡镇和有关单位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从县级这一层面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法治**”的实现途径与方法。一、当前建设“法治**”工作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随着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的攻坚、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主要表现为:(一)法律知识的普及与群众依法维权存在现实上的较大差距。据调查,20XX年**县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00余批次,其中多数来自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1)反映村级换届选举中的有关问题。如不符合条件的人参加选举,选票、封条未盖公章,贿选、打架等;(2)土地征用款分配、承包田调整以及因宅基地和山林权属利益等问题;(3)反映征地不公开、价格低等问题;(4)涉法涉诉。反映借款纠纷经法院判决后未能执行,以及不服法院判决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访多。从本县调查了解到,一是随着农村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村级组织的政治强力缺失,村干部的作用开始减弱,并且村人民调解组织日常功能开始退化(有的地方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村民因维权而盲目走上上访之路。二是现在农民维权寻求法律保护少,逐级上访多。因为请律师打一场官司需化费2000元左右(有的费用还不算),负担不起,只好选择上访来维权。三是政府对农民土地征用过程中,因补偿利益问题发生第1页共7页矛盾,村委会或村民不是以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而是请农村土律师代写诉讼状(所谓土律师就是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少诉讼状中反映问题的内容任意夸大,目的是想方设法与政府相抗衡,以此获得更大利益,以至信访或上访案件越来越多。(二)城市扩建拆迁、高速公路建设等利益的调整,成为群众与政府矛盾激化的焦点。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人们受利益驱动或由于当自身利益被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心态也明显的暴露出来,有的甚至演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我县调查的情况看,近年来该市发生的群体性闹事事件主要特点:一是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20XX年至20XX年上半年我县发生群体事件分别为2起;二是组织程度不断增强、对抗性加剧;三是参与人员多元化、原因复杂化;四是现场处置难度明显加大。(三)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案件增多。据县法律援助中心调查了解,20XX年我我县涉及妇女的合法权益受侵害而到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人数达到26人,约占全县全年妇女申请需法律援助案件的78%。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案件之所以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妇女不能同男子同工同酬,农村地区一些妇女遭到丈夫的虐待等等。桐木镇有一妇女同志反映,近几年因婚外情问题查处难取证,以及丈夫任意殴打虐待妻子等问题日益增多。妇联同志认为,妇联作为群团组织无行政执法权,遇到问题除做一些疏导性工作,只能起到监督有关部门的作用,人家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此外,调查中还发现,政府一些部门单位机关效能低下和政务不公开及农村地区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二、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及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但寻求司法救济意识薄弱。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城市居民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且农村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开始增强,他们的心态从固有的“求生存、求发展”到如今的“求平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和权利义务观念的模糊,对政策概第2页共7页念和法制意识不强,他们对自身合理要求往往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