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VIP免费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_第1页
1/5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_第2页
2/5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_第3页
3/5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关于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王河小学姚合敏【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内容提要】建设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我认为,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改革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问题。对高效课堂应具备的特点实施策略、避免的误区以及评价的标准做了初步的探究。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的最大挑战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当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典型问题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单是简单的号召,只能流于形式,于教学徒劳,于学生无益。只有真枪实刀地演练,让教师在探索中教学理念受到触动,在实践中教学方法得到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可能收到明显的成效。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与老师们商榷。一、高效课堂的特征1、还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课堂教学大一统的局面,老师教什么,学生必须学什么,不允许出现质疑,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生看作了知识的容器和待加工的机器零部件。如此教学,教师成了课堂和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和教师的崇敬膜拜者,自然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何谈学习的主动性。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才能有成效。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所说的“元认知”;“想学”就是齐默尔曼的“动机”;“会学”、“坚持学”就是齐默尔曼的“行为”;“内在学习动机”、“意志努力”与齐默尔曼的“积极的参与者”相对应。可见,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能学”、“想学”的自我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泼有序。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参与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强求一致,重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点拨重点也不在引向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在于从学生的探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校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共同发展。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应对问题机敏智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是否灵活多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反映出教师的不求创新,思维僵化,教学倦怠,只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疲劳,效率的降低。因此,教学方法绝不单纯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有经验的教师在授课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反复使用一种方法,自己也感到了无兴趣,更何况是天天面对着老师的学生。如果不断改进方法,不仅学生感到新鲜,自己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常教常新的奥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课堂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当然,方法一活,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可能会生发出许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