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为青山区数学教研活动展示而准备,根据我校教导处的要求,要在本课中体现以下几点: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教材资源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2、结合教材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注意比例的意义与生活的联系。为力求体现以上几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经历了多次推敲与修改。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我校数学教师采取的是求同存异。整个教学活动由五个部分组成:1、复习比的知识;2、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为“比例的意义”呈现作酝伏,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利用学生熟悉的操场上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作为“比例的意义”呈现背景,揭示比例的意义;4、通过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比例,巩固比例的意义;5、比例的意义应用练习。本节课的正式教学活动是在3月18日进行,教学活动对象是红钢城小学6(1)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默契,展现出一节精彩课堂。二、教材分析: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例的意义”是比例这部分知识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是比例这一章节教学的重点。认识“比例的意义”,教材作了如下编排:1、提供四面国旗,并标明国旗的长和宽,创设教学情境;2、从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引出比例的意义;3、通过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比例,巩固比例的意义;4、做一做第1题,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2题根据给出的四个数据组比例。教材的编排意图显而易见: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提供情境素材;为解决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提供呈现素材;做一做第1题为突破难点而准备,第2题在组比例的过程中感受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是为后续学习而准备。“有怎样的价值趋向就有怎样的目标定位,有怎样的目标定位就有怎样的教学活动。”基于我校数学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通过观察、计算、比较、判断、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用多种方式组比例;2、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存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并结合情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教学重点定位为: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定位为:能准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各种已知条件的比例。三、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和理解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比是比例的基础,比例是比的扩伸,比和比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区别这两个概念,在教学活动的第四个环节和第五个环节之间,安排了比较“比和比例”的不同点:形式上的不同——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意义上的不同——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前者是一种关系,后者是一个等式。四、教学片段实录:教学片段一:情境的引入。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你在那些地方见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学生纷纷发言,不同场合的国旗呈现在课堂之中。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不同场合的国旗。(ppt显示教材提供的情景)师:谁能描述一下这四幅图表现的情景?这四幅图中都有什么?生:这四幅图分别表现的是天安门升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讲台前的国旗、签约仪式;生:这四幅图中都有国旗;师:这四面国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师:既然你们知道这些国旗大小不同,形状相似,那你知道这四面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生摇头:不知道。(ppt显示国旗尺寸数据,教师指学生读出这些数据)师: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大小不同的国旗,怎样才能制作出大小不同而形状相似的国旗呢?这其中又隐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就以学校里的两面国旗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