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移民前五年工作情况汇报一、主要成效20XX年以来,到位财政扶贫项目资金12657万元,到位库区项目扶持资金22974.38万元。实施整村推进64个村,村平投入达100万元以上;新建特色产业基地30000亩,扶持改造楠竹园20000亩,实施柑桔品改15000亩,巩固发展网箱养鱼3万口;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5244人,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达8500人(次);完成扶贫搬迁(危房改造)1377户,5088人;实施库区危房改造1956户、9824人;发放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0258.12万元,富水库区粮食补贴资金2240万元;新建人饮解困工程736处,解决了10.2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修通了一大批乡村级公路,库区98%村修通了村级公路,85%组修通了通组公路。20XX年农民人均出收入达到6545元,比20XX年增加108.4%。二、主要作法1.整村推进确保贫困户受益。我们把整村推进当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贫困村经济,确保贫困户受益增收。一是有机结合。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做到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巩固提高,促进发展,缩小差距。二是群众参与。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组织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定和项目的选择,参与监督资金的使用和工程的建设,参与规划实施和检查验收。三是明确任务。以生产发展、增收脱贫为中心任务,结合各村实际,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四是整合资源。“雨露计划”、扶贫搬迁、产业化扶贫等项目,都优先安排到实施整村推进的村。五是加强管理。严格整村推进建设标准,加强检查督办,落实后续管理措施,保证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并进而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增收。围绕万亩生态养殖、万亩油茶、万亩香榧、万亩茶叶、万亩水果等六大万亩基地建设,引导贫困农户,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种养业项目,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库区重点抓水果品种改良和网箱养鱼;山区重点抓以楠竹、油茶和商品羊为主的种、养殖业;产粮区结合生态家园建设,扶持贫第1页共3页困农户大力发展养猪;城郊和国道沿线区,结合“一线两圈”生态旅游圈的建设,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以水果、苗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为一体的农业庄园,并逐步向融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支持大额扶贫贴息信贷款,扶持石材加工销售、土巴爷酒、野荞酒、恒通竹业、新厦松木业、九宫生态粮油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小额贴息贷款,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贷款难题。3.“雨露计划”助推贫困户就业。一是培训对象明确到户。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并获得扶贫资助的对象,都是农村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对贫困乡村中考、高考的落榜生,优先纳入转移培训范围。对需要和能够外出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建档造册,建立劳动力培训转移信息数据库,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二是培训内容对口到人。根据贫困劳动力实际,选择最适合的培训内容,建立档案,接受培训,推荐就业,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三是培训形式更灵活。凡是在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接受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纳入补助范围。4.扶贫搬迁改善贫困户环境。我们把扶贫成本太高、居住分散的库区和深山区贫困人口作为首选搬迁对象,积极稳妥地搬迁到山下、路边、城镇等适宜的地方。在扶贫搬迁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二是坚持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异地扶贫开发与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搬迁,确保这部分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5.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XX年我县库区的贫困实情得到了省移民局认可,同意将我县纳入试点县范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将大畈镇和平、鹿眠塘、板桥等3个村作为我县第一批解决移民突出问题试点村。目前编制了3个试点村实施方案,聘请长江委设计院编制了3个试点村规划。3个村共有特殊困难移民906户,4198人,基中:有土坯房503户,2418人,计划补助投资3955.16万元;基础设施配套4586万元;生产发展按“二区三产业带”建千亩枇杷基地、千亩规范养殖小区、第2页共3页万亩油茶基地、万亩泡桐基地,投资3226.83万元;建板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