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案例诗歌——家一、活动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引导幼儿幼儿能大胆表达,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活动过程:1.首先出示“云娃娃”图片,请小朋友们为“云娃娃”找找它的家,引出诗歌《家》。2.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让幼儿对诗歌有了初步的印象,3.提问:诗歌里有些什么?以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4.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一边倾听配乐诗歌《家》,一边欣赏与诗歌内容吻合的课件画面,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析:在这个环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相应背景与动物的融合,表现出的欢快的画面,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和画面美,幼儿注意力非常集中,当“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红红的花儿”、“快乐的幼儿园”等漂亮的背景图出现时,不时发出“哇,好漂亮”的惊叹声。从幼儿愉快的表情和灿烂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已进入情境,在分享着它们的快乐。接下来我提问“诗歌里有些什么样的家?”,因为有了刚才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多数幼儿很快就能说出:“有天空、有树林、有花儿……”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较之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创设了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应答的环境,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5.我再一次演示课件,并提醒幼儿仔细看看这些家是什么样的?评析: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红红的花儿”、“快乐的幼儿园”将诗歌内容具体化、情境化、故事化,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欣赏第二次课件后,幼儿便能学说一些形容词了。如:蓝蓝的天空,高大的树木、漂亮的花儿、干净的小河、美丽的幼儿园……信息技术的介入,将作品内容清晰、完整、生动、交错地呈现给幼儿,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有助于幼儿形象地理解,激发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平时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也张嘴发言了。6.我让小朋友自己到电脑前操作,把白云、小鸟、小蝴蝶、小朋友分别送回家.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悠扬悦耳的音乐,幼儿兴趣极高,且操作结果也比较正确,操作者都能准确地把白云、小鸟、小蝴蝶、小朋友送回了各自的家。操作的准确性,较之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不难看出,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语言教学,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中的图片讲解。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而且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情感。可见,为幼儿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7.引导幼儿仿编诗歌。(1)提问:“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2)幼儿到电脑前操作,将蓝天、草地、树林、小河等背景中的其他动物或物品点击出来并仿编诗歌,如将草地上点击出小鸡后便引导幼儿仿编诗句“绿绿的草地是小鸡的家”,在小河里点击出螃蟹后引导幼儿仿编诗句“清清的河水是螃蟹的家”……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有关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的动感课件——小鸟喜欢在树林中飞来飞去,小羊喜欢在草地上吃青草,小鸡在草地上吃虫,蝴蝶喜欢在花丛中飞舞……以此来扩充教材内容,加大幼儿信息量的获取,开拓了幼儿学习的视野,为幼儿学习仿编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声音、图像等多种表达形式,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定格,设置疑问,如:月亮、太阳、星星的家在哪里?蜻蛙的家在哪里?小马的家在哪里?幼儿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资源中发散想象,激活了创造性思维,扩大了幼儿创造的空间,幼儿创作仿编的诗歌非常有趣。诗歌《家》只有六句,讲述了白云、小朋友和四个动物的家,而幼儿仿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如“金色的沙滩是贝壳的家,美丽的荷塘是青蛙的家,蓝蓝天空是太阳的家,安静的天空是星星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长长的火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