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最后一课》导学案7、《最后一课》【预习案】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据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陷落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老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感情。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详细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一般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责备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炽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确实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根本方式之一。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好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写来宽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开展、高潮、结局。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环境的品种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探究案】一、内容探究(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情节(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么样的不同?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迟到老师穿戴后排板凳(三)文章哪些地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描写的作用是(1)(2)(3)(四)依照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特别明显:从、的小孩——;从幼稚——;从、老师——、、同情、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欢乐—激愤──难过──后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亲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一样情等复杂的感情。(六)韩麦尔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可以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入含义。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似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明白,感到挺容易?(九)品味语言。1、读24-29节。(1)课文中“突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样读?(3)怎么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二、写法探究1、归纳中心思想2、写作特点:(1)(2)(3)第七课导学案【探究案】参考答案一、内容探究(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通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么样的不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