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领会作品深入的意味内涵,理解意味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比照、衬托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2、难点:理解意味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假如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爱呆在哪里呢?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非常英勇的在如此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越、飞舞,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雨时,它却在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确实是……海燕(引出课题))海燕在暴风雨降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行。因而,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英勇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二、走近作家作品(2-3分钟)《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涉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耐,对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家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鞭挞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家乡后,依照当时的斗争情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确实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如此,《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宏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高尔基(1868-1936)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出色的代表”。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三、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2分钟)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傲慢(ào)呻吟(yín)翡翠(fěi)掠起(1uè)困乏(fá)曲折(wānyán)2、解释以下词语。傲慢: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悄悄擦过或拂起。震怒:异常愤慨,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惫。曲折:蛇类爬行的模样,弯弯曲曲地。(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6分钟)2、生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海燕的形象,读喜爱的语段或句子。(8分钟)说一说“海燕”:假设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1分钟)这是的海燕。(矫健骁勇心情愉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傲慢)3、理清文章构造(5分钟)(文章描写了几个画面,按这几个画面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6)写暴风雨马上降临,海燕傲慢地飞行,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7-11)。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12-15)。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迹,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三)学习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10分钟)指名朗读,学生考虑两个层次怎么样划分。明确: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开头一句,写暴风雨马上降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