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充分体现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县作为全国闻名的农业产业化大县,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近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一、农民增收的现状某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分析起来,农民增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⒈农民增收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去年,在种植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栽培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全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万亩,亩均粮食收入元,比上年增长;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达万亩,全县增收近亿元;新建标准化饲养场栋,养殖户年均收入超过万元。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提高了个百分点。⒉农业支柱产业拉动能力增强畜牧业,去年全县新建各类标准化饲养场栋,出栏肉鸡万只,生猪万头,特种动物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万吨,畜牧业产值亿元。肉鸡只鸡纯收入达元,生猪每头纯收入达元,加上特种动物,仅畜牧养殖一项,全县农民增收亿元。林业,去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万亩,是上年的倍,其中,速生林万亩,农民从林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达元,同比增长。黄烟生产,去年全县实栽烤烟万亩,农民共出售烟叶万担,烟农户均收入余元。⒊非农产业增长速度加快某年,全县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为元,同比增长,非农产业收入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达,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去年全县农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达万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某年提高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农民收入达亿元,平均工资同比提高。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家庭二、三产业收入增加,去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与某年相比,增长。民营经济的快速增第1页共8页长,使全县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达元,同比增长。⒋农产品价格拉动和减负政策落实,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由于受国内粮食减产及国际市场行情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小麦最高价格每公斤元,同比增长;玉米价格每公斤元,增长;棉花价格每公斤元,增长;猪肉价格每公斤元,增长。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达元,增长。通过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减负率达,人均税负比税改前减少元;同时,通过治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仅报刊费一项,农民人均减负元。另外,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以上因素,都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⒈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某年,我县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为,不仅与发达国家的相比偏高,而且高于全国的和全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仅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其次,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生产存在“三多三少”,即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一般性产品多,专用产品少。所以农产品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难以获得最佳效益。再是,生产布局不合理。农民人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与水资源等占有量降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还基本上处于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格局,使许多市场潜力较大、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如烤烟、肉鸡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迟缓。⒉农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种养模式上,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作用发挥不够好。全县处乡镇街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大都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匮乏,正常工作不能开展;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全县在家务农的农民大都在岁以上,约是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科技知识水平都比较低,这些人思想保守,固守传统的种养观念,小富即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