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建议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述能力要依据《课标》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2.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45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有些观摩课是老师表演,并不看学生收效如何。听课好像是看戏……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这就是大家!这番话就像是针对今天的语文教学说的。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说过相似的话:“教材要有相当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两倍。但反映很大,说教不完。我想,看你怎么教。国外的课本这么厚,人家也教得完。……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自己读。”柳斌同志认为,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来。语文不是靠教师精讲,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把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分析,画龙点睛,是一种引导、提高,绝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是让学生自己听说读写。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课上时间是长数,要想多读、多练,一定要少讲、少问。教学课文,要精选内容,找准重难点。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的;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3.整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要落在实处,教师的“教”要有启发性,要少而精。整合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体现训练过程。一般可这样设计:初读──有个人初步感受,提出希望解决的问题;再读──整体把握内容、结构;细读──抓住重难点,得意,得言;练习──拓展、积累、运用。欣赏整体把握和重点细读相结合的课,如齐白石画作的泼墨与工笔的结合。教师要细读文本,这样才能感受文本之妙,才能找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读之后,要披沙拣金,要深入浅出。倾箱倒箧易,披沙拣金难;深入深出易,深入浅出难。要把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我国封建时代称课堂为“学堂”,言明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说明我国自古就有自学的传统。古代书院制度倡导“士子自学──师长讲解──学友讨论”的方式,可见我国自古就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落实学生的学,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主人;要落实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活动减下来,才有可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读、思、问、品、议、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看得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对语言的品味由缺少感觉到体会出其精妙,对文章写法由没有关注到有所领悟,对读法、写法由有所知到能够用……◆教师“教”的如何决定学生“学”的如何,“教”既是服务于“学”,又是“学”的质量的重要保证。怎样服务于“学”?叶老1977年8月曾作“学步”诗,用稚子学步比喻小学生学习。诗中提到“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可见自己学是语文教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