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木兰诗》教材理解_2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开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绘了女英雄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质量。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可谓北方民歌中的出色作品。《木兰诗》采纳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参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诗一开场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咨询,不知木兰为何叹息。“咨询女何所思,咨询女何所忆?”作者本人发咨询,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场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参军的缘故,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即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一样的咨询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一样的答句,可依然没有从正面解答咨询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缘故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如此一咨询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大。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由于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场就把木兰放在如此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如何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参军。这一段写木兰参军的缘故,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英勇的妇女形象。接下来写木兰预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预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咨询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假设一言了咨询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参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不记得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决然替父参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依然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如此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减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参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不断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假设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而后人常常据此疑心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揣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通过唐人的加工修正。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非常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腔调和谐、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这一段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