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大大缩短的节期春节的文化变迁作为一个节日,传统社会的春节包括年前岁后两个部分。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活动,可以向腊月(农历十二月)和正月这两个月前推和后延,时间长短,各地不一。至今流传的北京童谣:“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黑夜做一宵。”说的就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开始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而实际上传统的年节从十二月初八腊日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腊日在古代是祭百神的重要日子,汉代以后成为岁末宗教性的驱疫行傩的节日。明清以后节日的宗教气氛被节日的娱乐气氛所代替,驱傩仪式则发展成为表演性的傩舞。腊日这天人们要吃“腊八粥”,制作“腊八蒜”。腊八过后,气氛也开始热闹起来,城市里很多商店开始张罗,供应春联、年画,人们纷纷到市场上置办年货,开始了过年的忙碌。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民间有祀灶的习俗。祀灶,也称祭灶,或“醉司命”。这一天人们要置办各种祭品,祭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灶神,而灶神在享受了祭祀之后,就要回天宫报告所在的家庭一年中的情况。通常,人们都会很恭敬地对待灶神,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但是,老百姓担心灶神无论好坏一体报告,于是祈祷灶神,甚至用粘糖粘住灶神的嘴,目的就是希望灶神“好多说,不好的少说”。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多在二十三,而南方多在二十四这天。在南方,腊月二十四还是百神上天“述职”,汇报世间一切情况的日子,因此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热热闹闹地奉送各路神灵上天,直到正月初四才将神灵重新接回家里。腊月二十四这天还是扫尘的日子。人们清扫房屋,去掉旧年的尘埃,将房屋打扫一新,迎接新年的到来。接下来的几天显得更忙了——家家户户舂米磨面,蒸制各种过年食品。还有就是贴年画、门神和窗花。同时开始燃放鞭炮,增添节日气氛。正月初一,新的一年终于到来了。传统社会将初一至初七分别看成是各种家畜和人第1页共6页的诞辰,即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人们在这些日子里分别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专门纪念六畜和人的诞辰。此外,不同地方还有关于新年的安排,“初一早,初二无姿娘,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暝,十一请女婿,十二到(回)来拜,十三吃稀粥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至今流传在福建闽南地区的正月歌,基本上反映了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活动的安排。可见,传统社会的春节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节日。从喝过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到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再到元宵节,总共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当代社会,人们过春节主要集中在除夕和正月初一这几天。春节民俗的变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节期数量的减少。传统社会的春节这一较长的时段与农业社会冬天农闲的时间基本一致,差不多两个月。当代工业社会,机械化的耕作大大缩短了农民劳作的时间,农民可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春节不再是唯一的农闲时刻。在城市里,单位一般到大年三十才放假,且国家规定春节的法定假期只有一周。因此春节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比周末稍长时间的假期而已,于是许多人选择春节到外地度假旅游。而像腊月二十四的“扫尘”活动完全可以雇请保洁工代劳。当然最主要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缩短了“忙年”的时间。传统社会由于物质资源匮乏,人们必须花很多的时间准备各种年货。但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的丰富,各种商品在商店都可以买到,各种年货只要上大型超市一天就可以置办完毕,人们无需那么多的时间来“忙年”了。如今能让人感受到过年气氛不是年前的“忙年”,而是年前数千万在城市打工的民工和求学外地的学生回家过年形成如潮水般的春运高峰。年前忙碌的气氛被淹没在工业生产的商品里,单一的时间生活方式,让人觉得时间的单调和乏味,感叹春节没有过年的气氛。变迁的民俗春节凝结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凝结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所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