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2013年)第20期第9-12页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Vol.33(2013)No.20P9-P12高考加分政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探究*■封旺洲1,罗志银2,吴国贤3摘要: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是一个动态式提升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探究和解决“加与不加”“、谁加谁不加”“、加多加少”“、谁来加”以及“怎么加”等实际问题。根据高考加分政策的价值定位、目标取向以及时势发展要求,高考加分政策坚守了“分配的正义”,代表着令人信服的利益,继续实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加分与德智体绩优生的鼓励性加分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高考加分幅度应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下进行相应调整和制度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具有创权和损权双重属性,内涵着法律的威严和神圣,应由国务院统一制定;高考加分要求实求真求是,宜采取“按比例分层次累积加分”模式。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教育公平;分配的正义;弱势群体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3)20-0009-04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思想指导下,根据高考加分的价值定位、目标取向以及时势发展要求,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批判反思,从而对其进行改正和改善、革除和革新的战略性实践行动。在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动态式提升发展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和解决“加与不加”、“谁加谁不加”“、加多加少”“、谁来加”“、怎么加”等实际问题。一、高考加分政策是存还是废高考加分是加还是不加,高考加分政策是存还是废,本不该存在太多争议。这是因为:一是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分配的正义”,给处于劣势环境下的弱势群体以差额补偿,达到高考的实质公平;二是高考加分政策体现了令人信服的利益原则。高考加分的目标是为了学生,为弱势考生搭建成长平台,为特殊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为了教育,为学校素质教育推进铺平道路,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创造条件;为了国家,为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开山辟路,为保障社会整体的均衡与和谐给力使劲。而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国家,追求利益的均衡化和最大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首先,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维护少数民族的根本权益,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轫高考加分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坚定不移地实施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这为扭转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局面、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见,高考加分是国家意志、国家利益的表达与体现,对保障社会大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利益均衡、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其次,高考加分是维护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和国家正义的需要高考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其合理性,但表面平等掩盖了实质不平等。“平等的理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从形式平等向同时也重视实际平等的方向推移的〔1〕。”高考加分是给高考弱势群体以补偿,给特殊人才以鼓励“,分配的正义”是借助于“差别原则”这只手“使社会中处境最不利的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2〕,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事实上,一种正义的社会制度应该通过各种制度性安排来改善“最不利成员”的处境,高考加分通过补偿平等原则使社会“最不利成员”获得与其他群体基本相同的入学机会与*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课题编号:DFA110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封旺洲;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罗志银、吴国贤。作者简介:1.封旺洲(1956-),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省娄底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主要从事行政管理、青少年科技创新与基础教育研究;2.罗志银(1964-),女,湖南涟源人,湖南省娄底市教育考试院院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考招生与考试管理研究;3.吴国贤(1956-),男,湖南娄底人,湖南省娄底市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