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素质的问题与策略摘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策略,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策略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策略措施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1.重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