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语文坡头中心校酒利星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本身就是文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关于“文化”的概念,梁启超先生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而承载这个“共业”的就是语言文字。那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与学习“共业”的过程当是合而为一的。这也同时表明:语文比任何其他学科有更多的理由去解释并发展自己的丰富性。那么,在文化的语境中教语文,在文化的框架中诠释语文,语文就有了无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随着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多样化和选文内容所涉及的领域逐渐加大,也要求教学站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只有这样,实施开放的语文课程才成为可能。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探索--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对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在课堂上有很多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先生的120多个笔名,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鲁迅去世后萧红的文章,当时万国殡仪馆出殡的经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还有《亚洲周刊》把鲁迅作品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一书中对鲁迅的评价……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目的是使课堂基于比较宏大的鲁迅的语境之下,让课堂更加丰厚、阔大。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因为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文本可以得到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当语文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这样的语文,是大语文,是有着厚实的文化内蕴与积淀的语文,是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具有无限生长的可能性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