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的结构特点近年来,XX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温室结构呈现出多样化,为了摸索出XX市温室最佳结构,笔者通过对XX市现有六种温室主要技术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针对各类日光温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日光温室的采光增温、御寒保温性能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设计出适合当地光热条件、经济实用、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易于建造、便于种植管理的日光温室结构。1六种温室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1.1第一类温室1.1.1结构特征XX市第一类温室其跨度为12m,下挖0.9m,后屋面仰角40°,墙体高度2.6m,下口宽4.5m,上口宽2.5m,脊高4.1m,四排立柱依次为4.2m、3.9m、3.5m、2.8m(地上部分),前沿无立柱。前屋面脚拱架为水泥预制。1.1.2存在的问题这种类型温室的棚体跨度较大,高跨比为0.3,不符合建棚指标,合理高跨比应在0.4~0.5。这类温室通过生产实践对比发现,在作物的生长区域,其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很不均匀,在温室中部向南的漩涡较多,不利于作物生长,这也影响了太阳光的入射度,造成日光棚面的温室直射率低,进而影响温室的热效应,使温室保温效果不好,在冬至前后,棚面阳光反射较多,棚内积温减少。1.2第二类温室1.2.1结构特征第二类温室,其跨度10m,后屋面仰角38°,墙体高度2.6m,下口宽4.5m,上口宽25m,脊高4.1m,四排立柱的地上部分高度依次为4.1m、385m、3.3m、2.6m,后屋面长1.8m。1.2.2存在的问题此类结构温室,高度与跨度比值约为0.4,符合温室高跨比0.4~0.5。但其温室后屋面仰角不大,比第一种温室仰角小。温室棚面太平,温室后屋面与后墙之间造成一定阴影,太阳入第1页共4页射光较少,不易提高后屋面的温度,其温室升温速度慢,温室的保温性也较差。另外由于此类结构温室内立柱太多,土地利用率较低,建造过程也非常费工,日常栽培、田间管理不便机械操作。1.3第三类温室1.3.1结构特征第三类温室其跨度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后屋面长3.8m,墙体高3m,下口宽4.5m,上口宽2m,脊高5.1m,一排立柱,架面钢竹结构。这类温室受光均匀,蓄热能力强。1.3.2存在的问题这种温室棚体内跨减小,高跨比为0.6,温室受光均匀,但其稳定性较差,尤其在多风地区,容易造成垮塌。温室的空间相对减小,增温蓄热能力强,但温室较短,山墙阴影对温室生产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另外较前两种类型温室。其后坡长度太长,建造成本高,温室棚体的稳固性相比较低;后坡的保温层薄,温室保温能力较之前两种温室有所下降,深冬生产需要加温,导致生产成本提高。1.4第四类温室1.4.1结构特征此类结构温室内跨度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墙体高2.8m,后屋面长2.2m,脊高4.8m,四排立柱,地上部分依次为4.3m、4.1m、3.1m、1.3m。这类温室缩减了内跨和后坡,符合建棚高跨比标准,利于保温。1.4.2存在的问题此种结构温室的中立柱较低,棚面弧度小,不利于光线的入射,温室的蓄热能力不强,不利于冬季生产,深冬需要加温,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投入,经济效益较低。1.5第五类温室一山东第五代温室1.5.1结构特征此类温室由XX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6年从XX省引进,全地区共建此类温室1700余座,这种结构温室其跨度12m,下挖1.1m,后墙下口宽5.5m、上口宽3.0m,墙体高度3m,后屋第2页共4页面仰角38°,后屋面长2.5m,脊高5m,其温室的5排立柱,地上高度依次为4.5m、4.5m、4.1m、3.7m、1.3m。1.5.2存在的问题山东第五代日光温室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下挖深度过大,遮荫多,不利于前沿作物生长;棚体大,建造成本高;墙体过厚,浪费了有效面积以外的土地,空间太大,升温较慢。农民建棚成本昂贵,影响了其推广和壮大。1.6第六类温室――吐鲁番i型温室1.6.1结构特征吐鲁番i型温室骨架为钢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偏西5-8°,内径长83m,跨度为8.0m,栽培床下挖0.5-0.7m,有一排立柱,脊高4.4m(包括下挖部分),前屋面角度32°,前屋面的形状为圆拱形,后屋面长度3.0m,后屋面的角度为40°,墙体高2.7m,墙基下口宽3.0m,上口宽2.0m。此类结构温室高跨比合理,方位角适宜XX市地理纬度,后屋面仰角设计,使得后屋面对后墙体几乎没有造成阴影面,冬至前后,后屋面和后墙体同样可有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