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2、理解比照和过渡的作用,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重点、难点)3、理解课文主题思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难点)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陶冶,以成就本人健全的人格。(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2一、导入新课。1、学生讲述本人童年的趣事,与同学分享欢乐。2、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宏大的珍贵的财富,也是极其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本人童年、青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青年时代的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文中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依然比拟开通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气,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怀。他是鲁迅的启蒙教师,鲁迅对他不断非常尊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探望先生。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缠络(chán):互相缠绕在一起豁(huò):此处状声绣(xiù)像觅食(mì):找食渊博(yuān):学问深广厥(jué)士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拗(ǎo)攒(cuán)斑蝥(máo)珊瑚(shānhú)蟋蟀(xīshuài)系(jì)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hǎn)至竹筛(Shāi)窦(dòu)秕(bǐ)谷传授(shòu)人声鼎沸(dǐng)倜傥(tìtǎng)盔(kuī)甲书塾(shǔ)宿儒(rú)蝉蜕(tuì)锡箔(xībó)金叵罗(pǒ)(二)学生听读全文。让学生考虑以下咨询题:1、依照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空间顺序:百草园→三味书屋)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课文第1至第8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3、作者最喜爱哪一个地点?为什么?(百草园→乐)4、作者写了哪三个难以忘怀的内容?{百草园的美景(美妙)、美女蛇的故事(奇妙)、雪地捕鸟(有趣)}小结:我的乐园:春(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夏(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秋:油蛉、何首乌、蟋蟀、木莲、蜈蚣、覆盆子、斑蝥;冬:捕鸟。5、第二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小孩心中奇异的想象和特别的感受。)6、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详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比喻、拟人、排比;颜色:碧绿、紫红(视觉)形状:光滑、高大、肥胖……(视觉、触觉、视觉、触觉)声音:长吟、弹琴……(听觉)滋味:又酸又甜(味觉)7、“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