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生于一个逐步衰败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妨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2.作品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经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3.三味书屋简介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改名为“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到十七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青年时期读书的地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如此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二、预习自测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确凿()菜畦()桑葚()叵()拗()倜傥()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说明文章主要是以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再写,顺序与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自然段。【探究案】一、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二、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三、“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四、“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从“看”“听”“找”三个方面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五、童年鲁迅寿镜吾先生是什么态度?六、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你认可哪一种?请说明理由。①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衬托三味书屋的单调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的单调无味作比照,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自由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开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拓展案】拓展阅读: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期间的小故事其一: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教师学习,在那儿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如今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教师已经开场上课了。教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