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交流能力浠水思源实验学校谭丽和谐有效的课堂交流,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回顾多年教学实践活动,颇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交流非常重要。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最紧迫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的同时,学习运用数学语言以及如何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深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二是数学合作交流是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是新课程的一个目标之一。数学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之间知识观点碰撞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之间语言交流互换的过程,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与反思,分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合作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数学语言也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和工具。中学数学语言具有概念定义的严密性、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图形语言的直观性等特点,主要包括用来解释、联系符号语言的文字语言、叙述数学规律的文字语言以及图像和特殊数学符号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准确使用教学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上,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过分强调语言生动、形象、丰富,而是要求语言准确、精炼。准确叙述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定理等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往往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屡屡出现有争议的语言,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比如“同位角相等”,“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相反数就是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学习,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理有据又不乏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回答问题力求表达得更准确、更完整、更流畅。要求教师从细节入手,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富有梯度,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证明自己,贯穿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比如在进行图形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着重教会学生善于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在《等腰三角形》这一节教学中,如何运用“三线合一”的性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一线,就可以推理得到另外的两线,能用几何语言符号表示运用“三线合一”的三种情况。当然要实现文字语言与数学几何语言的互相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优化师生关系,建立和谐、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就喜欢上了数学;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课堂上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又不能对学困生袖手旁观,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训斥,多指点、少包办。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使学生敢说、爱说,勇于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拓展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数学交流活动或数学交流内容所吸引,建立强烈的数学交流意向,并在数学交流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一节充满活力的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应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