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王川二十年生态历程2011年2月20日晚,正在南京出差开展水利系统信息自动化设备出厂检测的我,被半夜11点的电话铃声惊醒。要知道,南京的23点已是深夜了。电话是我的班长,时任兰州市水务局局长黄云飞同志打来的。电话很简短,他告诉我市政府刚开完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指挥部,指挥由魏志乐副市长担任,下设林业、水利、山地、园林、征地五个项目部,由我出任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主任,并限我21日到兰州新区开展工作,于4月底前完成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兰州新区新栽植苗木正常用水需求。天呢!接完电话之后,我已是睡意全无了。怎么又是秦王川呢?历史的一幕幕景象挥之不去,清晰可见。1990年8月,我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系毕业分配到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第四工区工作。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大入秦东二干渠主体工程的临时上水,跟随甘肃省水电设计院的地质工程师们在秦王川搞物探,寻找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使用的淡水。彼时的秦王川,那可是一块甘肃最大的“砂田”,外地人戏称“石子缝里长小麦”,可见环境之恶劣。工余听老工程师们讲故事,开始了解秦王川。这里在隋朝以2前,叫“晴望川”。《清永登县志》载:“秦王川原名黑川……每值雨霁清晓,登高远望,辄见城郭楼台,人马旌旗之状,若海市然……。亦称晴望川。”隋朝末年,金城(今兰州)校卫薛举在兰州起事,号称西秦霸王,建立地方政权,秦王川成为西秦霸王屯牧之地,并改名为秦王川。今人已经淡忘了薛举。津津乐道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在这里驯养军马。由于秦王川骏马品种优良,十分彪悍,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强大的机动优势,最终帮助李世民一统天下。“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估计由于气候的变化,秦王川地区自唐朝以来逐渐变得干旱,逐步变成了荒漠。明王朝时,为抵御西北边患,清除元朝残余势力,明王朝加强了对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治理,这其中,就包括通过移民、垦屯戍边。目前秦王川及其周边的墩子、堡子等地得名源于斯。另外一个传说就更加神奇了。少林寺达摩祖师转世在秦王川一代,就是永登苦水的李佛。李佛看到当地非常干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就帮助农民发明了压砂田,将地下的砂子掏出来铺在地面,以起到积蓄雨水、抑制水分蒸发、保墒佑苗等功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就把当地特有的小麦称为禾尚头小麦,并且修建寺庙纪念。时过境迁,近年来少林寺开展西行寻祖,认可了李佛与达摩3的渊源,决定在秦王川建设西少林达摩古道场。1995年10月,东二干渠全线通水。次年春天,已经具备工程师职称的我又受命从庄浪河畔转战秦王川。带着负责建设引大庄浪河渡槽这一世纪工程光环荣耀的我开始了中小型水利工程之旅,出任东二干渠秦王川灌区10条支渠的监理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项目业主代表加总监理工程师)。通过一年的艰辛努力,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并实现顺利试水。同年,永登、皋兰两县组织了大规模的起砂平地活动,秦王川的砂田也顺利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秦王川出现了宽阔整齐的灌溉良田,砂面也变成了一条条砂坝,静静地横卧在秦王川大地,供农民们机械耕作时通行之用。1999年2月,尚未脱下东乡南阳渠泥泞的我,第三次进入秦王川,以第四工区副主任的身份开始主持古山(现上川镇)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也是一年多,完成了全部的土建工程。移手水管机构负责机电安装、人员培训及试水工作。2000年6月,回省引大机关工作不满半年的我,出任甘肃省引大节水灌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开始全面系统地认识秦王川,改造秦王川。从斗农渠的U槽衬砌、高效节水技术的引进、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移民管理、水土资源规划、扩大灌区面积,系统、全面地进行改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汗水伴随着艰辛,更伴随着喜悦,通过大家辛勤无私的奋斗,4秦王川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引大百万亩灌区的宏伟目标。时有想起当年群众守望灌区万亩良田的幸福泪光,自己也有一股豪情在身。2003年4月,在时任皋兰县委书记王韶珊同志的安排下和时任县长胥波同志的举荐下,作为负责皋兰县农业及农村工作县委常委的我,第五次走到了秦王川。并与时任皋兰县...